《人生忽如寄:跟梁实秋品味雅致人生》读后感1400字
梁实秋:《人生忽如寄》
作者的散文,给我印象极深的有四篇:《下棋》,《孩子》和《送行》,另有一篇《骂人的艺术》。
《下棋》,本是一件普通的闲暇娱乐,但因其特有的竞争性和趣味性,因此在诸种娱乐中比较特别。盖竞争性有人生性,社会即是竞争大舞台,棋盘是小舞台。趣味则竞争归竞争,却不至于使人损失钱财,流血要命。独如此,构成了其非常的独特乐趣。
梁实秋笔下的下棋,充满了幽默滑稽的趣味。且行笔尤其行云流水,潇洒已极。
两个人下棋,棋至中途门后忽然无声。于是开门一看,“排闼视之”,两人扭着一团。原来是一个悔棋,一个不让,嘴巴里含了车。一个要抢,费力备至,居然无力做声。其情其状,仿佛金庸笔下正在全力以赴比拼内力的武林高手。
“排闼视之”一句,用笔典雅,极为潇洒传神。非古文修为极高者,不足以道之。两个庸俗的平凡棋者,也因此一笔而变得充满了典雅的文艺气息。
这篇幽默文章,堪为梁氏幽默的代表文。
《孩子》一篇则极尽挖苦讽刺之能事,写活了宠溺孩子的父母情状。其核心大意为古人说“孝子”,是说孩子孝顺父母,而今说“孝子”,是说父母孝顺孩子,简称“孝子”。
此篇格调颇损,但对我不无益处。设想以后与自己孩子的相处,绝不爱而溺之,以免成为可悲的后一种“孝子”。孩子是独立的生命个体,但尊而重之,培养其独立人格即可,却不必因过分溺爱而娇纵其脾性,使之竟然称王称霸,不可一世。
孩子小的时候在父母身边,溺爱骄纵则祸害一屋,未来出入社会,社会上的那么多人,可不会像父母爷爷奶奶一样宠溺他。不是人人都是他的父母,他的爷爷奶奶。骄纵孩子,大亏在后面,大祸也在后面。
这一篇讽刺散文,笔调优雅,却真可堪称得上“毒辣”二字。
《送行》一篇脍炙人口,流传极广。尤其其中深情款款而又极富格调的那一句名言:
“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
据说作者说,这话的原创不是他,而是他的一个朋友。不必纠结于是他的哪个朋友说的这句话,既得作者欣赏备至,就是深得作者之心,既然深得作者之心,而我们又不知作者的朋友究竟为谁,就与作者,没有区别。
作者出来的鸡蛋,味道如此之好。是作者这只老母鸡下的,还是这只老母鸡身边的老母鸡朋友下的,已经不再重要了。我们没有考古癖,且为一句话而考古,盖多难矣。
况且,也常常有这样一种情况:一个作者写一句话,表达一种意思,不愿意直陈己意,却宣称是某某朋友所言。
朋友有三种:自己,他人,非人类的某一动物事物。自己说的话,可以托名“自己”这个朋友所写。做一件事,也可以宣称是为“自己”这个朋友所做。能和自己做朋友的人,是有福气的人。
送行之篇,风度翩翩,情调款款,尽显作者人生情怀。“自古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是上佳的一篇好文章。
《骂人的艺术》一篇,读之令我颇有触目惊心不寒而栗之感。始信人间喧嚣纷纷,诅骂嚷嚷,都不过是一些胡叫乱喊。观作者谈骂人,条理清晰,有理有据,有收有放,有棱有角,这才叫骂人。
当年“梁鲁之战”,归国不久的梁实秋居然能以一支弱笔力战鲁迅的战斗之锋,笔下果然不虚。而其中彰显的辩战逻辑和风度,也堪不愧其留学生涯。说起来,逻辑辩战,原本是西方文化的强项。中国文化讲究礼让,不争,所以于逻辑一项,是比不过西方文化的。
不过这种辩战术,于我意义不大。读完最大的感触,无非是最好不要招惹这些论战高手为要。如是。
2017-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