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夜里在美术馆谈恋爱》读后感1000字
《我们夜里在美术馆谈恋爱》是我看的文珍的第一篇短篇,也是看完她三本短篇集之后仍然最喜欢的一篇。其实文珍的风格比较单一,无非是敏感又脆弱的主角想要摆脱日日重复的无聊现状,却要么限于道德要么限于体制而无力改变,以致常常在内心折磨自己。一篇篇的内心独白式小说很容易让人想起一堆人名--詹姆斯·乔伊斯、马洛伊·山多尔、亨利·詹姆斯等等。但《美术馆》不一样。
《美术馆》的格局很大,女主角仍然想逃离令她窒息的日常,但这次的逃离里不止关乎个人,还带上了家国之思,带上了她对偌大的北京城的眷恋与生疏。自然,我说“生疏”只是我个人的揣测--我其实无法辨别历史叙述里的文珍对北京城是怎样的看法。她笔下的女主角显然对北京是有过想象的,不管是五四还是十七年还是那个更加特殊的时期,乃至大家都缄口不言的那场运动,她一定幻想过变成一个热血青年改变这片土地的不合理制度。然而事实是,她不仅改变不了任何东西,她甚至可能无法在这座城市里安身立命,更有甚者,日复一日的压抑生活她都无从改变。所以她想逃。她只能逃。那她不爱这座城市吗?显然也不是。她熟悉这城市的每一处大小景点,她爱的人在这里,她的牵挂也在这里。她只是快要窒息了,这城市已变得不是她想象里的样子了,她和这城市、这国度生分了。她自然要逃,她想要生活在别处,尽管最后还是不得不回来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土地。
她要逃。逃离生活,逃离他,逃离这片土地。其实“美术馆”也许是个隐喻,它象征了着文化传统,那些被固定在画里的人其实也是被固定在琐碎日常里的个体。或者是一个再造的“伊甸园”,整个空间里只剩下了她与他的亚当,只而她受了民主自由的引诱,她要离开这片似是而非的乐土,而亚当却比她看得更透,已经没了挣扎的欲望。这样看来也许是对爱情神话的消解--自然,文珍也是擅长解构的。
文珍的笔调有些哀伤,看完常常让人心里很郁结。写作技巧无疑是好的,言语之间对于前人作品的引用化用非常娴熟,不露痕迹,而如我这样爱卖弄的人发现一处往往心中暗喜,或许这是文珍留给我们的“彩蛋”吧。总体而言我是喜欢她的行文的,包括技术和语言,只是她语言上的个人风格不是特别明显,至少还没有明显到像张爱玲或严歌苓那样的程度。不过,她还年轻,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