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花开》读后感1200字
这本书带着浓郁的地方乡土气息,这生活于我是熟悉而又陌生的。看的时候几乎是很自然地在心里用方言阅读,那些人和事模模糊糊地在心里有了影子。一些人和事在身边几乎能找得到原型,这让我觉得这几乎是写实的了。一个宁南的小山村,一个被迫辍学早早嫁为人妇的女孩,一个普通的回民家族,作者用朴实的笔触不厌其烦地记录着这种生活里细碎的一切:妯娌间鸡毛蒜皮的小勾心,田间秋收冬藏的耕种,村里的婚丧嫁娶……作者还原了一个穷乡僻壤的小村庄的日常生活,这生活在老家也许还有人在继续,我小时候也有些相似的见闻。这小说不像寻根文学那样引起人尖锐的反思,虽然也确有:譬如贫穷生活对人的束缚折磨,落后观念的揪扯,其中也反映出了在城市化过程中,人生存的困境,新环境与旧传统的冲突等等。如一位书友所说:体现了作者对古老乡村的深情回望和现代思考。如果不是对这样的社会环境背景有一些了解,很难体会到其中的微妙。老人们总是恋着故乡与土地,而年轻人挣扎着着走出去后又会面临新的问题。不想去批判这片土地上人们的保守性、落后性及惰性,看似淳朴的民风中每个人也挟带着自己的小私心,生活平淡沉重繁杂,不满和抱怨中又含着不愿走出熟悉环境的满足,很难说得清是怎样的一种心理,但这就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不管怎样还是要继续向前,继续过下去。看刘震云的《一地鸡毛》也会有这种感受,即使是在相较繁华发达的城市,生活在本质上还是有共通之处的,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生活中喜悦、希望、抱怨、绝望掺杂着,人们被日子裹挟向前。甚至觉得《一地鸡毛》中的生活更充满了讽刺,李娟的阿勒泰又似乎被人为地加了诗意的美化滤镜,而卧牛川的生活透露出生活的本真来。
在看的时候我的“女权主义”思想不停的蹦出来,看完之后却不想过多的来批判这方面。我实在觉得这就是一个真实的事情,书中的人物还在继续生活下去,有时候一个人很容易地改变了另一个人的命运,有时候别人却很难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我深切地理解同情书中的每个人物,尤其是女人们。她们虽然文化知识不多,但对生活有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她们有的贤惠,有的泼辣,都默默承受着生活的重担。她们是站在背后的,是谁谁的女人,母亲,儿媳,婆婆,却很难做自己,在成家后就无法拥有自己的姓名,并且一辈子在努力扮演好这些角色。我很难以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态去看她们,这样一深想,我又觉得有很多事情我还没有想明白,不能再展开了。
我生活在回族自治区,从小到大有很多回族好朋友,然而我对他们生活的日常是不了解的,我是指那些日常中流露出他们宗教文化信仰的细节部分。我也清楚地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回族的好多条条框框的规矩讲究也被淡化消除。回族人家结婚也会穿像汉族那样的服饰,还会放几串鞭炮,门上也贴着大红色的对联,只有一些年老的大爷婆婆,一面看着一面不住地摇头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