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读后感900字
《认知盈余》这是一本曾经启发过马化腾的书,它帮助马化腾去创立了一个新的产品——“微信”,听到樊登老师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对这本书肃然起敬,并下定决心要好好的把这本书读完!这是一本互联网的基本理论书籍,书的本身并不厚但对于我来说信息量有点大,读起来蛮费劲!毕竟对于我们7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互联网的应用还是有些许蹩脚的!包括书里关于认知盈余的例子,“知乎”、“维基百科”、“same”、“quora”之前我几乎都没有接触过,包括“UGC”这个概念我也是百度后才知道的!
那什么是认知盈余呢?作者克莱·舍基书中给出的定义,就是受过教育,并拥有自由支配时间的人,他们有丰富的知识背景,同时有强烈的分享欲望,这些人的时间汇聚在一起,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而“认知盈余”则是新时代网民赋予互联网从业者最大的红利之一。
书中所说美国人一年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约为2000亿个小时(中国的数据肯定还要更加庞大的多),这几乎是2000个维基百科项目每年所需要的时间。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将全世界受教育公民的自由时间看成一个集合体,一种认知盈余,那么,这种盈余会有多大?我们已经忘记了我们的自由时间始终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意愿来消费它们,我们可以通过累积将平庸变成优秀,而真正的鸿沟在于什么都不做和做点儿什么。(所以现在我选择“做点儿什么”,哪怕是坚持每天的阅读和分享!)
这本书给我的关键词就是“分享”和“创造机会”,分享的目的是获得“认同感”与“存在感”,这与前些天我们讨论的“游戏”的本质殊途同归,“刷存在感”并不是个玩笑而已。我们去微博、去朋友圈,每一个回复,每一个赞同都会挑起这种“存在感”,而得到“存在感”的频率也可以基本代表我们使用一款社交产品的频率,进而反应产品的体量。而创造机会则来源于分享,我们从来不缺少自由时间,只不过不同的年代,我们将自由时间消耗在了不同的事物上,例如樊登老师说的松子酒和情景喜剧;我们也不缺少动机,有无数的业余爱好者凭借无酬的动机,去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而真正产生变化的是认知盈余带来的让我们为彼此创造机会的机会。就像现在我加入的「樊登读书会」就是认知盈余的很好例子,想必樊登老师早就学以致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