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知识》读后感800字
好读尼采,不求甚解,不求正解
——尼采,是一个启示。
- 不要再对惩罚,责备,督促他人花太多的心思。多留意让我们驾驭未来的力量。
想起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倘若一味想着改变他人的意志,想着改变不愿屈从他人意志的人,这样容易让人产生无力感导致痛苦。多多留意我们可以掌控的力量,将不熟悉的东西转化为已知的,可驾驭的,人就会产生一种权利感。
- 讲道德的先生们,都是先教人把自己置于自身的掌握中,因此就得了一种古怪的疾病,对所有自然的本性和欲望过分敏感。
有的人为了掌控一切开始变得敏感。只是过分敏感的人,容易戒备,与自己对抗。敏感的人,像水,因着外界改变自己的形状,柔和而没有棱角,本能地捕捉一切的善与恶。(天真想,如果可以对善敏感,对恶却是钝感那就好了。然,这也只是想想罢了……)敏感的人,像木心老先生说的,容易悲伤,也容易快乐。只是敏感,却不能给人带来安全感和力量感……当敏感的人伤害他人来彰显自己的力量,这样,似乎不足为过?
——知乎:
其实更多时候,他人一时的情绪,在敏感的人眼里,却总被上升到大大伤害的层面。所以,敏感的人要学着不要把别人的情绪归因于自己:这不是我的错,我不用对别人情绪负责。要学着解决问题——当对方生气时,问“我能做些什么?”而不是“你怎么生气了,是不是生我的气,我错了。”
- 总是保持沉默的人,往往缺乏高尚与谦恭的特质,沉默即为异议,吞下异议则必然产生不好的性格。
有种中国式的smiliance——笑而不语为人推崇。那是阅尽世间百态后不解释的从容吧?然而这样的笑而不语,并非适用于所有的场合。
现在想想,以前跟家人的冷战,还是不要有下次的好。
- 再粗俗的文字,再鄙陋的言语都比沉默来的有礼。
- 绝大多数的冷战导火索都源于沉默而非争吵。
- 也许我们无法很精确地阐明我们的意见,但表达出我们的感受绝对比用沉默伤害对方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