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斯大林》读后感1100字
英国名作家的《青年斯大林》是本自成一体的书。它所记叙的是成为权势人物之前的斯大林——1917年11月正式进入苏俄政府工作前的斯大林,而他的上一本书《斯大林:“红色沙皇”的庭院》(Stalin: The Court of the Red Tsar)则讲述了他的后半生,自他掌权为始,以他于1953年3月去世为终。他也是“耶路撒冷三千年历史”这部名著作的作者。
显然,作者的文笔流畅,读起来像读小说。不过,脑子没有灌水的读者,都可以发现这位英国作者对于斯大林家庭的描写细腻及有非常明显的倾向性。这也像是作者所谓“高明”的地方?就像过去的京油子骂人,不带脏字儿一样。例如,看这位作者对于当地斯大林上的当时最好神学院的描写:“所就读的机构,与其说是所宗教学院,还不如说是所令人压抑的19世纪英国公立学校:集体宿舍、欺负人的男孩、愈演愈盛的鸡奸行为、假惺惺且残忍的教师以及监禁室”。作者这里是何等的尖酸刻薄!怪不得英国人读者最喜欢他的作品。当然,据说:“没有一个世俗学校像第比利斯神学院这样产出了那么多无神论者。”
斯大林年轻时候最优秀的学生,可也是最淘气的学生。二次遇马车祸都大难不死。以“优异”的成绩结束了大学一年级,成绩位列全年级第八名。年轻时,他是一位诗人。那时候“在俄国,诗的价值至高无上,人们甚至会为它而死”。他能背诵涅克拉索夫和普希金的诗,他阅读歌德和莎士比亚的作品,他甚至会朗诵瓦尔特·惠特曼的诗。他在神学院也因为喜欢读西方像法国雨果等人的作品而走向革命道路。书中说:斯大林在神学院的经历为他披上了一层神秘的纱衣,让外国人对他刮目相看。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秘书记载,在1943年于德黑兰会议见面后,罗斯福彻底地被斯大林迷倒了,他“对于斯大林原本要成为神父这一点十分着迷”。个人读本书也带同样的好奇。想知道,他是如何完全的转变……。书的下半部分(10-43章)都是复杂地下革命斗争往往是大难不死的故事,包括许多年轻女孩迷上了他。当然,还有扯不清内部斗争。
书其中是如此描写列宁。“列宁的父母都是贵族,他自幼生长在一个和睦的乡绅之家。他的父亲是辛比尔斯克的学校视察员,而他的母亲则是医生的女儿。医生是个地主,并最终成为了议员。他的身上流淌着犹太人、瑞典人和卡尔梅克蒙古人(他的斜眼便源自于这个血统)的血液,也拥有贵族所特有的傲慢与自负:在年轻时,他甚至还因农民破坏他家的庄园告过农民一状”。
总而言之,不用想就知道,作者尽管说要客观描述。你相信吗?他肯定不会用如此所谓“客观的角度”来描写英国皇室贵族。所以,也没有什么好奇的……。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