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山而居》读后感900字
《借山而居》所感
童年时,我的故乡便在终南山下的村子,所有那些儿时的记忆一直深埋在内心某个最柔软的地方。作者借山而居,而我年少时依山而居。这本书图文并茂,很多画面勾起了我儿时最美好的回忆。碧空如洗的瓦蓝的天;艳红的砖房和红砖铺就的地面;傍晚烧炕时温暖的味道和浓烟袅袅的感觉;黄土路面被行人踩的光洁,但想起来温实而厚重;还有冬日里倚靠着麦秆垛子晒太阳,听老人掰扯家长里短鬼怪狐精;还有那一串串看到就两腮泛酸的野葡萄;清甜温热的五味子;浓香扑鼻的八月炸……那便是对儿时最美的思恋。因此对于隐者的生活,现在的我亦常常心向往之。
冬子说:“他不喜欢画画,也不喜欢写诗。因为任何对疼痛的表现,都不如直接给他一把刀子。写诗只是接近诗,而始终无法达到诗。所以诗意的存在着,比写诗更重要。”而我则不以为然,诗意的存在是“独善其身”,写诗则是“兼济天下”。中国的文人大多都有隐者的情怀,而当下又都欠缺隐者的魄力,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因为兼具了“社会人”的因素,即使有作为隐者情怀,但难为隐者。因为责任,因为需要作为孩子的父亲、妻子的丈夫、父母的儿子、家庭的主心骨、团体的一份子……传统儒家文人出世的思想,亦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今照顾好家人,让朋友觉得可靠也是一个“社会人”的立身之本,养家糊口,虽不足道,但亦不可耻。一个自由的人,更需要用自律约束自己。套用作者爱情观的话:“生活(爱情)要想幸福、唯一的办法就是专注,而专注就是责任,责任就是自律,自律是抑制丑恶的滋生,抑制丑恶的滋生就是让美好喷薄,喷薄而出的美好,便是幸福”当然这里的“丑恶”应该也包括自私的隐居。虽无奈,但莫失隐者心,“兰草堪同隐者心,自荣自萎白云深。春风岁岁生空谷,留得清香入素琴”。
如若吾孑然一身、亦或和亲人的三观相符,也许也会选择像作者这样去潇洒的做个隐者,或访僧道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与乡镇之间、或乐琴棋与洞府之内、或驾小舟与江湖之中……潇洒坦荡;不问繁纷;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丝竹乱耳、无案牍劳形;阅金经、烹茶煮酒;春秋耕种、冬夏读书……
2018年2月2日晚 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