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传》读后感900字
前些日子,最后的“女先生”杨绛离开了。很自然,朋友圈被刷屏了,甚至假冒她的百岁感言也占据了一席之地。当然,一些不敬的内容也混在其中。
吴捕快也是读了几本书的,但是杨绛先生的书一本也没有读过。就连钱钟书,也只读过他的《围城》,还是在大学时代,距现在大概有20年了。倒是前些时间读季羡林先生的书,在查找相关资料的时候,无意中了解到这两位大师曾经为社科院副院长一事而有诸多不愉快,让我对两位大师的过往增添了很多兴趣。于是,从微信读书上找了几本书,但还是没有读。虽然我猎奇的心思一直都在,但自古以来,文人相轻,更何况,那可能是过去历史运动的后遗症,也可能是弄权者“二桃杀三士”的伎俩。所以,猎奇的心思渐渐地淡化了。
杨先生的语录有真有假,但是有一句“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应当是真的,只是被人多次盲目引用,捕快一直是有疑义的,捕快个人以为这句话不应当孤立地理解,有断章取义之嫌。
然而在读了《我们仨》之后,又读了《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本书,才发现我的那种见解是多么的幼稚和可笑。经过之前一些特殊的生活历练,杨先生的作品更朴实无华。用最简单的语言描写最普通的事,用最冷静的态度面对最残酷的人生,杨先生的文字让人体会到人性最初的纯净和美好。书中提到“杨绛的文字向来没有阴晴,没有大喜大悲,更没有悲天悯人,却能让人看透时代的荒凉和残酷。”
有网友评论,“发现一读就停不下来,浮躁的内心也能随着章节翻动,故事情节,句子优美,慢慢地得到放松安静融入,一丝丝情怀荡漾崇拜冥思。前段时间就想读读杨绛先生的事迹,却不愿去随波逐流,我本对她不熟悉,她的书更没看过,不想因为她的去世,才盲目成为她的读者。因为休息因为下雨,没事做,翻看了豆瓣书评,评价好高,就读了,想一气读完,却发现后面越读越快,还是留着慢慢品读吧,如果是纸质版的就更好了。从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成功的家庭教育该是怎么做到的呢?杨绛先生能有如此成就,功不可没真属她父亲,她家庭教育的熏陶!”
其实,我们能学到的,又何止这些。关于钱先生的作品,关于杨先生的作品,值得我全部重新找回来,慢慢读。用心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