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岁月(奥威尔作品集)》读后感800字
某日和同事閒聊,得知他去過緬甸——我對東南亞有stereotype,認為大家皆因便宜而去度假,有消費降級的意思,於是有些嗤之以鼻。他說是因為看了奧威爾的《緬甸歲月》之後,非常有興趣所以專門去看殖民文化。
一瞬間有些慚愧,一直奉為政治啟蒙偶像的奧威爾, 我也只不過看過他最出名的兩本小說而已,甚至不知道他曾在緬甸做過殖民地警察。
看書過程中我不停和我那位香港同事討論著讀書感受。畢竟他同是英國殖民地環境裡長大,細微的心態相當吻合。很好的人類觀察。
書中的弗洛里,伊麗莎白,醫生和吳波金是殖民地中的統治者、旁觀者、仰慕者和得利者,奧威爾從那時起就已經開始用這種方式來寫小說。但我要說,這當中的角色雖然一早定位明確,但比1984中的溫斯頓更有層次感。
男主給了我很大的感動,一個背負著殖民者身份的英國人,本可養尊處優,卻一直充滿著罪惡感——他不甘於像別人一樣欺騙當地人,我們給你們帶來了鐵路、科學還有建築,而是真誠地懺悔,其實沒有人在乎你們的死活。殖民心態是可怕的,也令人厭惡,陷於那樣的驕傲心態中,無異於所有的貪嗔痴。
他也是個被標記的人,如同聖經裡的人,又如同哈利波特,他的胎記一直伴隨著他——像是某種原罪。他愛上不該愛的伊麗莎白,在慾望和自我之間搖擺,他一方面想愛,卻又無法接受對方是個根本無法理解他的人。我不覺得他的胎記,作為原罪害了他,反而對他是一種不幸中的萬幸——若是陷入不對頻率的愛情中,說到底是一個更加綿長的悲劇中而已。他已經在殖民地的生活裡定位自己是一個有罪的人,深刻愛上了緬甸,是無法和那位英國薩布真心相處的。
想來作為一個異鄉人,奧威爾在緬甸做警察的心態大致可窺一二。他儘管沒有活到中年,卻似乎在用中年人的心在思考。英國的霸行的確讓他苦惱,他眼見越來越多的人沉醉在救世主的驕傲中,於是覺得孤獨而悲哀。
我對人清醒的良心,獻上永遠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