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读后感900字
29万字,并不多。但是绝不适合“一天一本”。门罗的书要慢慢读,反复咀嚼、回味。甚至看了几篇之后不能继续,中断了几周才又拿起,却欲罢不能了。
这种阅读体验很不同于以往。
一开始有点接受不了这种叙事手法,慢慢适应后有种沉入的感觉。
这本书的八个短篇大都是上世纪二三十代开始的故事,而且又都发生在加拿大。时间地点都跟我们有着相当地距离,所以有些隐喻会领会不到。但是情感是相通的,那个时代那个地方很多人做的事情我身边也会有,我想很多地方还是看懂了。
比如,“有些男人进餐馆总爱摆出一副跟里面的人有多大交情的样子”,这样的人是不是挺常见?肤浅地男人喜欢以此证明自己交游广阔。
比如,南希就那么轻易地糊里糊涂地答应了威尔夫的求婚,“我简直不能相信这件事。是不是每个人都是这么走过来的呢?”有些需要很慎重很慎重做决定的事常常脑子里一片空白,“嗡”地一声就决定了,这种情绪非常复杂,无法用文字表述。门罗这一段的描写丝丝入扣。
还有多处不再细表了。
门罗用短篇讲述着人们的一生,常常是提着心在看,生怕下一页就是一个命运的突变。
记得村上春树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里提到,优秀的小说家是非常客观的讲述故事的,绝不会把自己带入到故事里去。门罗即是如此。她总是站在书外,非常冷静地有些阴郁地讲述一个个故事,读完,深深地无奈和悲哀。
比如《播弄》,正当好年华的若冰和丹尼洛缘于一次偶遇 ,一生也之见了这一面。因为一个吻和一个承诺爱上了丹尼洛。想念、期待了一年的若冰如约来见丹尼洛,见到的却是丹尼洛的精神上有问题的聋哑双胞胎弟弟,误会让若冰一生未嫁。六十多岁的医生若冰在医院偶然见到了丹尼洛的弟弟才明白了真相。小说最后一句:“她希望能把这件事情告诉什么人。告诉他。”一个小误会,改写了一生的命运。欲哭无泪。
比如《机缘》三篇,讲了朱丽叶的一生。和《逃离》那一篇有几分相似的地方是,当遇到无法解决地问题时,卡拉和朱丽叶,还有朱丽叶的女儿都选择了逃离。悲哀的是,逃离并未有效的解决问题。可是人们却常常选择逃离,在精神上,在行为上。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有时候明知道不妥、不对,还是会选择去做,常常被情感战胜理智,不管不顾地。
读完,千言万语,一声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