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猫咪Ⅱ:经典电影剧本探秘》读后感1900字
《电影中的那些“仪式感”到底有多重要》
前阵子,那部叫做《战狼2》的电影一下子火了,火遍了大江南北,火遍了大半个中国,国人也跟着电影的故事狠狠的烧了一把爱国的热情,满满的正能量,满满的爱国主义,满满的英雄主义情怀,无法用文字描摹的痛快感着实揪动着众人的心,似乎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很幸运,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虽然,事后想想似乎有些过分的矫情了点儿。
当然,此处并不打算就国产片的优劣展开讨论,是非公道自在人心,青菜萝卜,也各有所爱,单纯的站在一个影迷的角度,这些年来,国产片制作水准的进步和提升,也是有目共睹,比如看到像《战狼2》这样的电影在短短的20天内,以一个现象级的票房高度不断刷新着人们对他的期待,一跃成为国产片的一大骄傲。
那么,问题来了,《战狼2》究竟好在何处?到底是剧幕中的那些元素触痛了影迷的痛处亦或是扎到了老铁们的心呢?
前几天,网上一个自称为中戏的女老师打算蹭着《战狼2》的风头也跟着热闹一番,吐槽了电影几句,脸都还没有混热,结果下面一大片的叫骂声硬是把这个老师吓得不敢出来了。
我想,这位老师本意倒也不坏,无非是想用自己的专业功底,从一个影视剧创作的职业者的角度来抒发一下心中的感受,可能言语有些冲动过激的倾向,让网友们从其蹩脚的专业的评论中嗅出了一丝丝带有谐谑和调侃的味道,很不幸,全中国的年轻人都还沉浸在战狼的硝烟味儿中,不打你打谁,一人一口吐沫就让你招架不住。
在我看来,对于这部电影,仅以影视学的专业框架和元素进行解剖和勾划,效果是要大打折扣的,当然,在电影的发展史中,严格按照影视学的布局进行谋划而产生热烈反响的成功案例,也有前例可,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潮流的变更,人们对影视剧原本期待的感觉也悄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一再受制于影视学中的那些枯燥的条条框框,想必,最后连投产的本钱能否收回都是大问题。
从《战狼2》的整个故事情节来看,个人认为,通篇最大的亮点,在于导演巧妙而合理的将“仪式感”这个影视学中的古老的元素演绎到了极致。
何谓“仪式”,简单来说,就是为一个即将出场的重要人物,或是一个即将要把一段剧幕推演到高潮前的准备,这个准备的过程,大多数情况下,导演会在此不惜代价的进行大手笔投入,尽可能的将场面感,视觉效应,精神井喷效应,引发观众的共鸣热情程度等等,全部规划在这里,因为一场电影的终极亮点,全部汇聚在这里。
我们依然记得《泰坦尼克号》在船即将沉没,女主角rose在汹涌的海水中挣扎的时候,jack勇敢的将其救出,为了保全心爱的人活下去,自己冻死在冰冷的海水中,为了真爱而献身的勇气,那么多的甜言蜜语,此刻都显得苍白暗淡,唯有一股热泪悄悄的润湿了观众们的心,那一刻,我们不仅记住了这个故事,这部电影,也为自己买下的这张电影票大呼过瘾。
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同样,《战狼2》中,可以说,通篇的“仪式感”处处可寻,现做几处解析,可供品鉴。
电影开场,冷锋以一个人民解放军的身份打死了一个拆迁队恶霸,用正以的力量狠狠的灭了一把恶势力的焰火,替观众饱饱的撒了一口恶气,谁又能不说这是将现实中的那些个别事实的场景的再现了,然而,千千万万的小民在弱话语权的现实中,这一幕,确实让观众痛快的甩了一把心跳。
接下来一个场景,是冷锋带着小黑和中国的店老板为躲避叛军的残忍屠杀,四处奔跑,终于在中国的大使馆处找到了暂时的庇护场所,躲避了一场灾难,那一刻,看到在中国的大使馆里,那一群六神无主,个个神情惊恐的避难人,想到,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是多么的荣耀,一股热辣辣的家国情怀瞬间袭遍全身。
最让我动容的是冷锋在最终孤立无援,战友弹尽粮绝,华人兄弟姐妹们一个个惨死于雇佣军和叛乱分子的乱枪射杀中时,心情随着剧幕中,中国舰艇上的那群军人一起,在滚滚的热泪冲刷下,满腔的愤怒恨不得自己立即化身成为救世主,去营救那群绝望中求生的华人,最终从舰长口中喊出那声包藏了千钧重力的“发射”时,看着那一枚枚拖着血色震怒的导弹,突然,整个人就像穿越了时空,同那几枚导弹,用尽全部的怒火,让敌人感受一下我大中华国威的震慑力。
想必,每每看到这儿的观众,内心里涌起过数不清的热潮,被影视中那些绝望的眼神震动过,被那群水手洒落的泪水牵绊着,被舰长烧红的眼神和那声“发射”的口令咆哮过,也为那几枚带着愤怒的导弹在敌人的群窝里炸开了花时欢腾呐喊过······
没错,事后,也许有人说,那是套路,很明显嘛,但是,如果没有这些套路的精彩铺垫,你会为它买单吗?
其实,作为一个观影者,幸福的是,你在导演的精心设计中,在那些“仪式感”中找到了久违的自我,和那些“仪式感”背后,让你在某个时候,终于有机会将长久以来,麻木搁置甚至为你不屑的情怀,再次喷发出来,不再颓废,不再虚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