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板》读后感1100字
这本书确实很烧脑,不过对行为或者制度背后的人性假设有了清晰的认识,有种酣畅淋漓之感。
关于儿童教养方面我有以下感悟:
心理学家在过去数十年的大量研究表明,人与人智力或性格上的差异,至少有一半左右,是由基因决定的。如果一对双胞胎,刚出生就被分开,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他们的性格还会非常一样。即使是同在一个屋檐下,亲生孩子和养子之间的差异,几乎和大街上随便抓到的两个人之间的差异一样大。
史蒂芬平克也从行为遗传学的三条法则对以上诠释。
行为遗传学的三条法则分别是:
人类所有的行为特性都是可遗传的;
家庭环境的作用要远远小于基因的作用;
在人类复杂的行为特征方面,相当一部分比例的变异不能够用基因或家庭作用来解释。
基因很重要,影响占50%左右,环境也很重要,可惜最重要的不是家庭环境,一位特立独行的心理学家哈里斯在《教养的迷思》在这本书中指出,在决定孩子性格的外部环境中,同龄人的社会环境比父母提供的家庭环境重要的多。
不过,不是还有50%的环境因素吗?至少有一半的机会,我们能够把握孩子的命运。流行的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有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好家长造就好孩子。且慢!只是相关性,而非因果性。
既然如此,那是不是父母的教养不重要了呢?或者说作用微乎其微呢?
《园丁与木匠》在怎样看待童年,怎样看待儿童等方面了我很多启示:
童年是充满多样性、可能性、探索力、创造力、学习力和想象力的一段时期。
照顾孩子就像照料花园,父母就像园丁。父母的工作是提供一个安全、稳定、有爱的空间,让每个孩子都能绽放不同的光彩。不塑造他们的性格,而让他们去探索这个世界的所有可能性;不告诉他们该如何玩,而给他们玩具并在结束之后帮他们把玩具捡起来。
成为父母,就是允许一个新人来到这个世界。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结合了新的基因、经验和文化。每个孩子都能创造全新而独特的人生。人生可能开心或悲伤,成功或失望,骄傲或遗憾,而最有意义的人生应该包含以上所有。成为好父母,就是让孩子变成一个能自己做选择的成人,即使是很糟糕的选择。一个安全稳定的童年,会让孩子去探索,去冒险,去尝试新的方式生活。没有孩子会复制我们的人生。每一个孩子都会创造独特的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他们会融合我们的传统和价值观,然后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传统和价值观。
我们都会看着自己心爱的孩子走向自己无法到达的未来。父母给了我们过去,我们给了孩子未来。去体会那种只用眼光欣赏,不去动手改造,只提供鼓励和支持,不强加压迫和重负的父母之爱。
放下教育孩子的执念,做好自己,提供稳定安全的环境,看见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鼓励她去探索,去成长。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