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谋略家:张良》读后感1100字
有人说,张良离开长安后,先是到了南山(今秦岭)南的深山中跟随赤松子(传说中的得道者)修炼,今天的陕西省留坝县庙台子镇西,还有张良庙存世。后来,他又到了今天的河南兰考附近白云山修炼,并于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在这里仙逝。
一代“谋圣”,最终以仙人般的面目,模糊消失在历史的风烟中。他以灭秦为故国留给自己的责任,奋斗过、失败过,取得辉煌胜利;把建汉当成开创盛世的阶梯,努力过、成就过,带来天下和平;将政治看作不可深入的泥潭,逃避过、挣扎过,终于全身而退。
张良为天下、为自己所做到的这三件事,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真正能实现者,很少很少。
张良出家后,儿子张不疑由朝廷抚养成人,继承了留侯爵位。到了汉孝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张不疑卷入到政治风浪中,犯下死罪,花重金才保住性命,被发配去充当了城门小吏。至此,张家在大汉朝廷中的封国也就此解除。但“谋圣”的故事,将永远在我民族的历史文化中,悠久流传,经万世而不朽。
当两千多年以后,今天的我们伸手触碰经过时空的旅行而留下的文字时,我们依然能清晰地看到,在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中,一张张清晰的面孔、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灵魂。
在张良去世86年后,汉太初(公元前104年)元年,一个年轻人在大汉都城长安的太史监中,缓慢而认真地于竹简上写下两个字:史记。
这个人就是司马迁。
在接任父亲的太史令职位之前,司马迁曾追随张良的足迹,走遍了当年他追随刘邦起兵、征战并为其出谋划策的地方,尤其是长安附近,更是司马迁考察以编写《史记》的重点。
这一天,司马迁带了干粮和足够的水,来到长安城外的鸿门(今陕西省西安临潼区城东新丰镇鸿门堡村)。
司马迁知道,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不可一世的项羽在巨鹿歼灭秦军之后,率军进入关内,就驻扎此处。也正是在这里,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打算背叛,他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打算占据关中。
但后来究竟是怎么回事,项羽为什么没有杀害高祖呢?
司马迁并不清楚,他找到当地一位老人,请他说说详细经过。
老人年纪已经很大了,身体却还康健,他抖动着花白胡须,绘声绘色地说着从爷爷辈传下来的故事……
老人将鸿门宴的故事说完,司马迁早已沉浸其中,久久才缓过神来。趁老人喝水的工夫,他站起身来舒展了下筋骨,正看到庭院外一片白沙,月光倾泻下来,将鸿门村照耀如白昼,再对比刚才故事中的情境,犹如梦中。是啊,千古人生,胜负无非一梦,梦中更还有梦,看透大梦,需要有张良那样的智慧!
次日,回到太史监,司马迁怀着感悟后豁然开朗的心情,写下了《留侯世家》的第一行文字: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