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1:大国博弈》读后感_3500字

《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1:大国博弈》读后感3500字

《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1:大国博弈》讀書筆記

不如3精彩,对于有一定地緣政治軍事知識儲備的書友,不推薦;對於小白,可讀。

讀書筆記:

◆ 稳自西北

>>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规律,就是一旦王朝的国都由西北地区迁出到看上去更为富庶,但是地缘上却无险可守的东部的时候,那么这个王朝后面必然会趋于衰落。譬如周由镐京迁入洛邑,之后是四百多年的春秋战国;西汉末年,长安被毁,刘秀重新定都洛阳,后东汉的中央集权能力远不如西汉,最终酿成了三国乱世;自唐朝,武则天把权力中心迁到洛阳,同时大肆杀戮关陇军事贵族,虽然减轻了底层平民的压力,但从地缘上来说却使得北方不稳,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隐患。

◆ 开辟北方抗战的根据地

>> 山西省的地形南北长是680多公里,东西宽是380多公里,总面积15.63万平方公里。大致看上去,山西的轮廓近似于一个由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这里的绝大部分都属于黄土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米到2000米之间。

黄河在第二个拐弯处由北向南将山、陕两省分开。接着抵达山西省最南端之后,黄河开始转向由西向东的流向,又将山西省和河南省分开,再往南,王屋山构成了山西东南部的地理屏障。而整个山西的东面则由太行山脉屏护——两座山、一条河,在地理上为山西提供了一个完整的防御带。

由山西出入中原的战略通道只有两条,一沿大同盆地一路向北走,由河北省或内蒙古出山西。另一个比较便捷的路线就是由太原向东,走井陉关,直达河北石家庄。除了这两条通道之外,其他地区基本上都处于山峦和河流的包围之下。

在并不宽阔的山西大地上,由西向东分布着芦芽山、吕梁山、太岳山、五台山,以及南部的中条山。这些山脉把山西隔绝成了零零碎碎的几块盆地,大一点的盆地包括大同盆地、忻定盆地、临汾盆地,以及最南端的运城盆地。从地形图来看,这些盆地基本都是沿着南北方向的河流(汾河、新河、涑水河、三川河)形成的狭长河谷地带。山西的人口密集区基本上都集中于这几块盆地,因此彼此之间便显得相对独立。这样一来,如果不是长期在此经营的外部势力,即便打进来了,也难以真正实现有效控制(关中盆地则恰恰相反,一旦函谷关失守,则后面再无险可守)。

这种易守难攻的特殊地形,在春秋时代造就了最后一个超级大诸侯国——晋。而同样是由于其地形各个谷底彼此相对独立的特质,导致了在春秋末期最终形成三家分晋的局面。而在民国时代,阎锡山可以关起门来做“山西王”,很大程度上同样是得益于这里“表里山河”式的特质。

另一方面,山西的这种地形又决定了这里的农业基础并不是很好,这就造就了此处发达的商业。早在战国时代,魏国国都大梁就已经是重要的商业中心,而至明清时代,最终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晋商文化。

◆ 持久战的精髓

>> 用传统的说法来解释,战之根本在于夺势而非杀敌。用现代的说法来解释,战争的本质是为了打赢,而不是杀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存在,以及针对日本控制的交通线的小规模游击战,看似没有什么“存在感”,不像大战役那样提振人心、战果辉煌,但却是当时最正确的对策。

◆ 附章

>> 因陋就简

◆ 中智取势,上智得人

>> 1944年,叶剑英在延安会见了美军的观察组。在这次会见中,叶剑英的一段话正好诠释了整个抗战形势:“敌人进攻作战的重心首先是在华北,这是根据田中奏折的老计划,由东北四省而进入华北,企图尽掠黄河以北,抢夺河北的棉花、陕西的煤铁,然后举兵南下,经华中、华南,而直抵南洋”。这是对当时日本对华战略最简洁的概括。在这其中,华北平原在中日双方的棋局中都占据了极大的价值:只有抓牢华北,日本人才能有效控制北方的各类资源,为后续作战提供稳固的大后方。

◆ 货币战争

>> 只要你有美元储备,就等于要给美国缴纳铸币税。什么意思呢?我手里收了1万美元,第二天美元贬值了,缩水的财富到哪去了?等于到了美国人手里,这个就叫铸币税。

◆ 第二部分 地缘政治

>> 有那么一句话:不考虑政治的经济是找死的经济,不考虑地缘的政治是愚蠢的政治。军事既然是政治的延伸,那么同样的,不考虑地缘的军事就是愚蠢的军事。

◆ 漫谈中日关系

纲举目张:

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就可以带动其他环节。也比喻事物条理分明。纲:鱼网上的总绳;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目: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

>> 漫谈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的基本面

中日、中韩之间的海洋争端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或者说是局部性的利益争夺。在这一系列“小问题”的背后,藏着的依然是中国与美国之间的“特大号问题”。

先来说说中日之间的问题。所谓“纲举目张”,要说清楚中日之间的有关海洋的问题,就要先弄清楚中日关系的几个基本面。

从最最基本的层面说,日本与中国的关系就是海岛与大陆的关系。由于地盘小、资源少且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在生产、生活、文化这些方面,海岛天然的就必须依赖于大陆——历史上只要是经济发展良好一些的岛国基本都有大陆依托,孤悬大洋之上的岛国在大航海时代之前无一例外都还处于原始社会。

◆ 关于东南亚的几个问题

>> 所谓“政治家”和“政客”,他们之间的一大显著区别在于:政治家往往是把一切分内之事都做好之后,再由军方去完成剩下的部分;而政客则必然是把一切都搞砸了以后,才把一个烂摊子丢给军人。对菲律宾来讲很不幸的是,菲总统阿基诺三世无疑是属于后者……

◆ 航母的意义

>> 军事是政治的延伸,军事力量是国家政治利益的实现工具。一个国家对他的军队有怎样的利益诉求,最终将决定这支军事力量的具体形态。

现代国家的政治利益由低至高包含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为政权的生存,这是一切国家政治利益的实现基础。第二个层面即国家主权与领土的完整及独立。第三个层面即国家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和国际威望,其中经济发展居于核心。第四个层面即取得并保持地区乃至世界范围的绝对支配权,进而获取超额的经济利益及其他利益,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国家所谋求的政治利益便属于这一层面。

根据国家利益诉求的不同,现代海军可划分为“海防”型海军与“海权”型海军两大类,前者重在实现第一、二层面的国家利益,而后者则重在实现政治利益的第三、四层面。现在的中国海军正处在由“海防”型海军向“海权”型海军过渡的阶段。

当一个国家与潜在的敌对势力在力量对比上不占有优势时,国家对己方军事力量的利益诉求首先是保障基本安全,即政治利益的第一、二层面。至少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用以实现一个国家生存以及基本生产的工、农、商业及科教等基础设施,国民居住地、政府机构等一系列物质基础仍将主要建立于其陆上国土之上。这就决定了一支“海防”型海军的军事战略的核心必然在于陆权。“近海防御”也好,“远海防御”也罢(但永远不会出现“远洋防御”,因为当一个国家的国力已足以建立一支远洋海军的时候,他对海洋的利益诉求也就绝不会仅仅停留在第一、二层面上),究其实质,“海防”型海军始终都只能是陆上军事力量在海洋的延伸。

◆ 战争背后的经济账

>> 美国的货币霸权和二战结束以来其发动的几场战争关系密切,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都是靠美国的货币霸权为战争融资,其直接目的在于地缘,在于意识形态的斗争;而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仍然是靠货币霸权下的虚高财富来支撑,但目的却简化到只是控制国际资本的流向,在于维系货币霸权。这便是所谓的“币缘战争”,战争的打击对象和真正的目标未必会重合。我们总是说现在美国打仗是专捡“软柿子”捏,战场上的对手如何挑挑拣拣呢?奥秘就在这里。离现在较近的发生在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之间的那场冲突,从军事角度分析不出所以然来,什么时候见过这边兵凶战险,那边还不急不慢地在国会慢慢商量下一步推进到哪儿?说到底这场冲突在本质上还要归结为美、欧之间在外围区域进行的“币缘战争”。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738548.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读《我与地坛》感悟800字

     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题记 《我与地坛》和《活着》有一种共性。史铁生写自己的苦难,余华写别人的苦难。史铁生写城里的苦难,讲述…

    读后感 2022年7月4日
    106
  • 《太空少年》读后感600字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读过很多有趣的故事,有的惊险刺激,有的富含哲理,还有的轻松幽默。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太空少年――土星大营救》。 当我翻开这本书时,便立刻被书中的故事吸引了。书…

    读后感 2022年6月20日
    1.2K
  • 《惧动力》读后感1000字

    每个人都会害怕,但我们可以用惧动力走出困境。 我姥姥的老家在山东,她的几个兄弟姐妹现在仍在山东生活。姥姥曾给家人讲过一件事,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有一天晚上,三姨姥爷的儿子在外面玩儿…

    读后感 2023年2月4日
    28
  • 小三是受害者——《小玩意》读后感1000字

    小三是受害者——《小玩意》读后感1000字: 《小玩意》,在公号看到一篇评论小三自杀的文章,没有骂小三不要脸之类,反而说男主玩弄小三,语言犀利,引用了亦舒的《小玩意》,忍不住好奇,…

    读后感 2023年2月13日
    22
  • 读《聪明的青蛙》有感300字

    今天,我读了《聪明的青蛙》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讲述了:狐狸、老鼠和青蛙一起赶路,他们在路上捡到一块涂着黄油的面包。 青蛙说:“我们把它分成三份,一人一份。”老鼠也举双手赞同。可是狐…

    读后感 2022年8月5日
    136
  • 《烈火中永生的邱少云》读后感400字

    炎炎,我在这凉爽的图书馆里,读完了《烈火中永生的邱少云》。此刻心情难以平复,好似身体被熊熊烈日灼烧着。 “飞迸的火星溅落在他的左腿上,燃烧液燃遍他全身,烧着了他的棉衣、头发和皮肉。…

    读后感 2022年6月1日
    144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