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佛教史》读后感1700字
一只蜻蜓,在光滑如镜的水面上短暂停留一下又飞起来,激起一圈圈涟漪,这就是我们司空见惯的“蜻蜓点水”。其实是蜻蜓在产卵,卵长大以后羽化升空变成蜻蜓。
假设我是这些卵中的一只,和许多兄弟姐妹一起生活。我们相互约定,无论谁先羽化升空,一定要回来告诉其他人外面世界的样子。那么问题来了,无论谁先羽化,它已经变成另外一种形态,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它能不能履行当初的约定呢?
用这个例子来比喻佛教的一个重要问题恰当不过。蜻蜓的卵就是我们芸芸众生,外面的天空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先羽化的就是先成佛的人。这对于普通信佛民众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西方极乐世界是否存在人是否能成佛往生。
但上面这个例子并不能回答这个问题,解释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答案不同甚至是相反,不信佛的人可以拿来质疑成佛的可能性,信佛的人可以拿来佐证成佛的可能性。
那该如何是好?让我们暂时跳开这个问题,从更高的视野来看待,从佛教历史的角度来分析。
佛教的创立大家耳熟能详:王子有感于人生的生老病死,而发誓摆脱其束缚,在菩提树下苦思七七四十九天,终于领悟人生真谛。
随后佛祖开始广收徒弟,四处弘法。自己领悟了真理,想分享给别人,这是人类天性使然,无可厚非,也是其他宗教的一般做法,不提。但佛陀初期的思想,我们需重点考察。
在佛祖成为神话中的人物之前,他自己竟然是个无神论者。当然那是从神是否是创造世界的唯一力量来说的,事实上,佛祖对神持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这很有趣,但也是有原因的。
前面说了,佛祖创立佛教的初衷是想要超脱生老病死,但这种超脱不是向外寻求极乐世界,而是向内寻求精神突破领悟终极真理。佛教最基本的教义——四圣谛是“苦、集、灭、道”,即人生皆苦,烦恼忧愁随之而来,只有超越这些痛苦,才能领悟到终极真理。
在佛陀死后,各个弟子对佛陀教义的理解发生了分歧,如果佛祖在世只需交给他仲裁即可。但佛祖已经去世,各弟子各执一词,自认正宗,佛教不可避免发生分裂。
其实早期佛教还有一些有趣的事情,比如开始佛祖着重宣扬众生皆苦,造成很多教徒陷入了悲观主义的阴影,纷纷自杀,于是佛祖定下戒律禁止杀生,包括自杀。比如,佛教当初也不禁止吃肉,因为是化缘要随主人家的伙食,不可能挑三拣四,但后来在传播到中国后加入了这一条。
晋朝的时候,达摩一苇渡江,将佛法传到了中国。在中国与儒家文化结合,佛法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并经由中国传播到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反而在佛教的发源地,佛教随后灭绝了。
但是佛教在中国的本地化后,和印度已经有本质的不同了。现在世界上的佛教主要分为大乘佛教(汉传佛教)、小乘佛教(上座部佛教)、藏传佛教,主流还是中国的大乘佛教。虽然佛教还是世界三大宗教,但是信仰人数却排在五六位。
自从达摩一苇渡江后,佛教传入中土,但是在随后传播的过程中,传人们又对教义有了分歧,分为几宗。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禅宗和净土宗流传了下来。
禅宗目前占据着统治地位,唐朝时传入日本,并经由日本传入欧美,在欧美中引发了一股热潮。日本的茶道、插花、文学都深受禅影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学,其实是由中国传播过去,我们自己对这些已经遗忘,但日本却完好的保存了下来。
禅宗主要观点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讲究顿悟,就是在某个瞬间突然开窍领悟终极真理。而净土宗主要观点是:只要你无时无刻不停的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成佛。
普通民众信佛,大多是出于一种道德上的投机,类似于买彩票,现在投入一点点,将来某个时刻可能中大奖。出于迎合信众的心理,佛教在传播过程中构建了庞大的神话世界和因果报应的说法。
西方极乐世界无疑是每个信徒都想去的地方,那里的人在物质上极大丰富想要啥有啥,在精神上幸福快乐事事如意远离烦恼痛苦。
这是不是每个人想要的呢?应该是吧。但是如果人生只有幸福快乐,不知烦恼为何物,是不是也有一点单调呢?
回到开头的问题,其实西方极乐世界存不存在人能不能成佛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向内探求超越自己,真理非由自己探求不能领悟其含义,哪怕别人告诉你,对你来说也是没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