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想开间自己的小店》读后感2000字
你要相信,总有人过着你想过的生活——这本书告诉我们的,便是这个。
人有悲欢离合,这本书里的每个人的故事也是如此。求职、就业、辞职、创业、生活,直至活出自我。他们的人生路,以悲欢离合的轮回交替着,上演着……
今年我就毕业了,专业对口的职业是教师。教师的学历要求可谓是与时俱进、与日俱增,再加上现在大环境下的政策与形势,正常的招聘工作的流程必不可缺的就是学历要求。很不幸,我不属于高学历人才,也并不是本科生。
之前和朋友闲聊时感慨,当初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选一个考验记忆力的专业,自己还是一个文科生……
因为很多人眼里包括我自己亲身经历过之后都觉得,选文学文的人就应该记忆力比较好。可是,我高考考了2B就是因为文综总分还没160,而插本考试时,我记忆混乱得连陶渊明的诗歌分析那一题,陶渊明两首诗竟然被我混搭成一首,还是分析内容的时候发现怎么分析都角度不对,前后矛盾才发觉诗句被混搭了;更不要说以记忆专长考题的毛概了。闺蜜知道百分制的毛概我连一半分都没拿下来的时候,严重怀疑我是不是文科生出来的……
好吧,我的记忆力也确实让我吃了无数亏,可是啊,关于文字的记忆中枢就好像没发育完全一样,怎么记怎么背,就是雁过无痕的现实,就如泰戈尔说的:天空没有痕迹,但鸟儿已经飞过。我看过的书,其实并没记住……
现实如此,但是梦想也如此,都是死磕的存在。
我从小就期待长大,长大之后当一名语文老师。于是一步一步来,大学三个志愿都是师范院校,我也觉得自己很猛,怎么就不考虑其他的呢?
现在毕业了,由于种种原因,国家对于教育这个领域也做了一定的改革。找对口的工作让我感觉到有了一定的难度。
我也想了一个曲线救国的办法——参加“三支一扶”。我想在“三支一扶”工作期间自己再好好提升学历,虽然说学历代表过去,学习能力代表未来,但是如何表现自己的学习能力也是一个问题。那倒不如用学历的提升来表现吧,这也是一种方式,不是吗?
我想文中的那些有志青年,应该都是自小自己就做惯了自己的决定的。因为我也是,小时候的种种造就了我自己决定自己承担的性格,所以很多与我个人未来有关的重要决定,都是我自己做的。虽然家人会有一定的干涉,但是好像又没干涉一样,大概也是因为我的梦想与他们所期待我做的工作是一致的吧。大人眼里的女生最佳的工作选择就是教师了,因为稳定又体面,而且还不累(不了解教师工作的人都这么说)。
迫于择业压力,我还在实习期间就了解了基本工作的大致招聘要求,特别是教师这一方面的,但是在电脑上搜索的那些招聘信息让我整个人状态都很不好,因为即使是我们这边私立的小学,招聘的老师学历要求也是本科的。呼呼,当时的想法是,这个社会、这个行业还让不让专科生活了。
没办法,就想办法吧,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既然学历是敲门砖,那就必须提升自己的学历了,在接下来的生活里,不要忘记学习。
知道了自己未来的大方向之后,我就开始多多学习了,看书就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获取间接经验的最佳方式。而我也恰好在这个时候认识了很多优秀的人,真的是越了解越上进,越了解也越自卑。
那时候的感觉就好像是一个人因为大环境坠落在半山腰上,本来还是乐观着:幸好没坠入谷底,结果因为小环境又让自己坠入了谷底。与优秀的人变成了同一个圈子的人之后自己感到自卑了,因为自卑,那时候的自己没有了自信。
也是在那个时候,一场似以拉仇恨开始的邀请让我又找回了自己,果然是悲欢轮回,也是这一次悲欢的轮回,我又回来了。
我又开始了之前的想法:提升学历,可能的话就参加“三支一扶”。因为提升学历需要时间,按照我所了解的政策,“三支一扶”活动是一个很好的转接口。所以我把自己的未来压在了两条路上,一条等三支一扶公布公告,届时报名;一条是等校园招聘。如果这两条路都不通,我就出去找工作。反正人是活的,梦想总有机会实现的,但是我不能一直耗着自己。
等待的日子总是漫长的;漫长得我以为我回归了年少的生活,漫长得我以为磨掉了我的年少的棱角。
哈,看到这本书里的他们各自努力,虽然过了一段兵荒马乱、粮草堪忧的生活,但最后还是过上了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生活。我也从这本书中发现,我从来就没有被等待的日子消磨,或者说被消磨得差不多的我又满血复活了,我也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路。
愿我们都能以梦为马,始终奔腾于这个世界上,从不迷茫,从不害怕。
这本书里的汤料味,也让我想起了马薇薇;《奇葩说》里的马薇薇说过,这是强者对弱者的爱。嗯,身子骨不好的时候,如果有人告诉你砒霜可以增强体质,已经遭受过这小身板给你带来的各种痛苦的你,相信也会跃跃一试的。大概这也是心态与经验的作用力吧。
看完这本书,心底也在庆幸自己并未死磕理论,还会适时跳脱出来看看自己感兴趣又能让自己放松的书籍,更重要的是朋友与我分享了这本书。
最后,再次谢谢于栋的分享,感恩在茫茫人海中认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