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陌生的邻居》读后感800字
#历史上的今天#1940年8月1日,日本外相松冈洋右首次使用“大东亚共荣圈”一词。
大东亚共荣圈,为大日本帝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提出的泛亚地区所谓的政治主张。其覆盖地区包括东亚、东北亚、南亚和大洋洲等地,主张在日本的带领下“从欧美列强的统治中解放亚洲”,建立“相互尊重、彼此独立”、“共存共荣的新秩序”之政治联合体。1945年8月15日,随着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大东亚共荣圈”也随之解体。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在其著作《脱亚论》中,认为日本、中国之间如同近邻。而日本已经成功现代化,但中国仍然是落后地方,所以福泽认为应该想方法改善中国,否则使日本也会受到损害。为了代表日本的福址,日本应该帮助中国、朝鲜的建设。而且事实上,福泽甚至还通过出资购买武器来资助过当时朝鲜的政变。这种意识形态成为日本发动大东亚战争的根源。
“大东亚共荣圈”起初只是“将亚洲诸国从西方殖民者的手中解放出来”的一种理想主义思想,因此受到日本民众的支持,也吸引了一部分亚洲诸国的独立运动者。但很快,这个想法就被日本军国主义者和极端民族主义者利用,成为日本侵略、殖民亚洲诸国的借口。
“大东亚共荣圈”最终的本质是美化日本在亚洲的侵略行为。亚洲多地被日本实际占领,很多“独立”政府实际上是日本的傀儡政权,或是受到日本军部的控制。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从其东南亚占领地大量掠夺大米、橡胶、锡、石油等战略资源,用于与英美之间的战争。日本军国主义者更宣扬大和民族优越论,认为日本有权统治亚洲其他各民族。
“大东亚共荣圈”实际上只考虑日本利益,而将亚洲其他各国的利益放在其次,并非是真正的平等。因此,当日本于二战战败、大东亚共荣圈解体之时,亚洲诸国并未出现多少同情日本的声音。当今的亚洲诸国多认为“大东亚共荣圈”是日本美化其侵略亚洲行为的幌子,对其持负面评价。在中国,“大东亚共荣圈”一词等同于日本殖民主义和日本侵略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