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九曲亭记 北宋?苏辙》阅读答案

武昌九曲亭记 北宋·苏辙

①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陀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仗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埽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而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②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③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22.苏轼爱自然,爱探究。我们学过他探究石钟山得名的文章,在此文中他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点。(2分)

23.联系上下文,说出第3段中的“焉”指代_________________(1分)

24.联系苏轼的生活背景,第1段中的“迁”应解释为____;请说明“迁”字对文章的主旨起到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5.文章题为“九曲亭记”,然而在第1段和第3段中的很多内容似与“九曲亭”无关,你是怎样认识这个问题的?(3分)

26.文章中的苏轼这一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主要是从人物的_____、_____、_____几方面来刻画的。(3分)

参考答案:

2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2分)23.游历之乐。(1分)24.贬官(1分);苏轼当时正过着谪居生活,但他并未消积遁世,而是杖策载酒,寄情山水。而这个“迁”字更反映出苏轼豁达、乐观的个性特点和追求“适意而悦”的人生境界。(3分) 25.文章虽题为“九曲亭记”,但全文是围绕“适意而悦”这个中心,来表现苏轼的旷达胸怀和乐观性情的。首段写苏轼在谪居生活中常杖策载酒,渡江游览武昌诸山的情景,为下文作铺垫,而末段为回忆青年时期的苏轼对山水自然的钟情,从而透露出苏轼“适意而悦”的内涵。(3分) 26.动作、神态、语言(3分)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74415.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春日上方即事》原文及鉴赏

      《春日上方即事》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好读高僧传,时看辟谷方。   鸠形将刻仗,龟壳用支床。   柳色青山映,梨花夕鸟藏。   北窗桃李下,闲坐但焚香。 …

    古诗文 2022年11月9日
    64
  • 送别但意味深长的诗句

    1、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孤帆远影碧空净,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古诗文 2022年9月29日
    65
  • 《千金市骨》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古之君王,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

    古诗文 2022年11月24日
    67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岑参 原文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甲冷难着。瀚海阑干百…

    古诗文 2022年5月20日
    175
  • 文言文《出师表》《贞观政要》比较阅读练习题的答案

    文言文《出师表》《贞观政要》比较阅读练习题的答案   1.(17分)(2011,沈阳)阅读选文,完成(1)~(5)题。   【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

    古诗文 2022年11月28日
    70
  •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原文及译文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古诗文 2022年11月8日
    82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