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年2月19日
地点:水碓坑
采访者:城西小学五(6)班环保假日小队小记者 周靖 朱薛友
采访对象:水碓坑居民 蒋足朋 陈木标
记录员:叶新宇 蔡铭芳
采访记录:
镜头一
小记者:您好,爷爷!您就是水碓坑人吗?
陈木标:是的,我就是水碓坑人。
小记者:您在这里住了几年了?
陈木标:我在这里住了二十几年了。
小记者:您对水碓坑熟悉吗?这周围的人原来都是水碓坑人吗?
陈木标:再熟悉不过了,我们天天看见它啊。家门口的东西哪有不熟悉的!
小记者:那这条小溪为什么叫水碓坑呢?
陈木标:因为这条坑上有11座水碓啊,有水碓才叫水碓坑。
小记者:爷爷,什么是水碓呢?现在还能看到吗?
陈木标:水碓嘛!是用来磨面、碾米用的。你们看到没有?这坑两边的山崖上、坑底的大石头上有一个个的洞,就是建水碓留下的。人们把水拦截了,建了水碓,水大时开了闸门冲到水轮上,再带动水轮转动大磨盘来磨面、带动捣臼来碾米。
解放前有,现在都没了,现在的人都用机器碾米了,又快又省力。
小记者:有11座水碓?是不是全青田的人都来这里磨面、碾米啊?
陈木标:县城里的人都在这里磨的、乡下听说北岸那里也有个水碓坑。
小记者:看来这水碓坑的贡献还不小呢!那时的水碓坑水很大吗?那时侯的小溪
也这么脏吗?您还记得这里从前的情况吗?给我们说说吧!
陈木标:那时水可大得很,不然怎么能推动11座水碓呢?早年的水碓坑可不是这个样子的,那时侯的水清得很,鱼也很多。现在不行了,到处是垃圾,又脏又臭,鱼虾也没有了。
小记者:真是今非昔比啊! 后来什么时候没有水碓了?
陈木标:解放后就没有了,都拆了。
小记者:谢谢您告诉我们这么多。爷爷,请问您贵姓?
陈木标:我姓陈叫木标。
小记者:陈爷爷再见!
镜头二
小记者:爷爷,你好!我想问问你:你是本地人吗?
蒋足朋:不是,我是外地搬来的。
小记者:您在水碓坑住了几年了?
蒋足朋:三年吧!
小记者:您知道这些房子都是什么时候盖的吗?
蒋足朋:有些刚盖的,有些有十来年了,有些有好几十年了。
小记者:这些人都是本地的吗?
蒋足朋:大部分都是外面搬来的。
小记者:你们喜欢这条溪的样子吗?
蒋足朋:不喜欢!又脏又臭!一到夏天,苍蝇、蚊子满天飞,用手都抓得着!
小记者:您认为为什么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呢?都有那些原因?跟周围的居民有关系吗?
蒋足朋:人多了,垃圾也多了呗!原因很多:没人管,大家都乱丢,周围又没有垃圾桶,没办法的。
小记者:你们都没有反映过这事吗?政府、社区都不管?
蒋足朋:去年环卫所派人来看过,有一大帮人。后来有四、五个人在这里巡逻。可是也管不了,不久就走了。现在可能还有一个人在那管,可是没有用啊!
小记者:环卫所向你们收过钱吗?
蒋足朋:收的,每年每户收80元。
小记者:那你们希望改变这条溪的面貌吗?
蒋足朋:谁不希望啊!
小记者:清除这些垃圾您有什么好的办法或者是建议吗?
蒋足朋:你们这些学生来宣传环保知识、捡垃圾是对我们大人的教育;但全靠你们学生也解决不了问题呀!毕竟你们太小了。我希望政府能出面,给这里多配几个垃圾桶,也希望居民们都自觉一些,不要为了省力不肯多走一步而乱倒垃圾。
小记者:难得您这么热心,大家真应该向您学习!非常感谢您对水碓坑的厚爱!我们一起合张影吧!
指导老师:叶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