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品添加剂滥用和化学物质非法添加的双重背景下,“食品生化危机”正在逼近每一个中国人。同学们,老师们,食品添加剂在我们身边也是举不胜举,马路边的浓香的烧烤,鲜艳的香肠,色香俱佳的外卖小吃,鲜洁可口的饮料,等等。
食品中的防腐剂、抗氧化剂、色素、增味剂、香料……这些读起来拗口的化学名词,在食品里用来做什么?有一个统计说,人类95%的食物,都含有添加剂。
常见的食品添加剂:
防腐剂——常用的有苯甲酸钠、山梨酸钾、二氧化硫、乳酸等。用于果酱、蜜饯等的食品加工中。 抗氧化剂——与防腐剂类似,可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常用的有维C、异维C等。
着色剂——常用的合成色素有胭脂红、苋菜红、柠檬黄、靛蓝等。它可改变食品的外观,使其增强食欲。
增稠剂和稳定剂——可以改善或稳定冷饮食品的物理性状,使食品外观润滑细腻。它们使冰淇淋等冷冻食品长期保持柔软、疏松的组织结构。
营养强化剂——可增强和补充食品的某些营养成分如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各种婴幼儿配方奶粉就含有各种营养强化剂。
膨松剂——部分糖果和巧克力中添加膨松剂,可促使糖体产生二氧化碳,从而起到膨松的作用。常用的膨松剂有碳酸氢钠、碳酸氢铵、复合膨松剂等。
甜味剂——常用的人工合成的甜味剂有糖精钠、甜蜜素等。目的是增加甜味感。甜蜜素学名“环己基氨基磺酸钠”,是一种无营养甜味剂,如果经常食用甜蜜素含量超标的食品,就会因摄入过量对人体的肝脏和神经系统造成危害。糖精钠,是最古老的甜味剂。糖精钠的甜度约为蔗糖的450~550倍,故其十万分之一的水溶液即有甜味感,浓度高了以后还会出现苦味对人体无任何营养价值。相反,当食用较多的糖精时,会影响肠胃消化酶的正常分泌,降低小肠的吸收能力,使食欲减退。
酸味剂——部分饮料、糖果等常采用酸味剂来调节和改善香味效果。常用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乳酸等。
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是面粉增白剂的主要成分。我国食品在面粉中允许添加最大剂量为0.06g/kg。
“无果汁”的果汁饮料, 柠檬饮料是这样做的。首先把黄色颜料溶于水,就变成了很漂亮的柠檬色。接着,再加入酸味剂——维生素C和柠檬酸。然后,注入一成多的果葡糖浆。这样,就变成了酸甜味。另外,要加进柠檬香料,那才是柠檬汁。最后加入纤维素粉末。纤维素是由“锯屑”做成的添加剂。通过混浊的颜色,营造出真果汁的那种感觉。
奶精 其实,奶精没有用到一滴牛奶或奶油,它就是在植物油中加水、添加剂混合搅拌,做成的类似牛奶的东西。其中的植物油,更具体说是氢化植物油,含“反式脂肪酸”。它是不健康的成分,对心脏的损害程度远远高于任何一种动物油。
火腿肠 添加剂:复合磷酸盐、亚硝酸钠、红曲红、辛香料、着色剂。 危害:肾功能损害、肥胖,导致癌症的潜在风险、心血管疾病等 。
米粉 添加剂:吊白块、焦亚硫酸钠、硼砂、明矾等。 危害:影响生长发育、易患多发性神经炎、骨髓萎缩、致癌;硼砂导致恶心、呕吐、腹泻;明矾导致身体虚弱、抑郁、焦躁、记忆力减退。建议:尽量少吃,挑选颜色正常,不要太劲的米粉,最好在经过质检部门检验合格的地方购买。 白剂超标,会破坏面粉的营养,水解后产生的苯甲酸会对肝脏造成损害,过氧化苯甲酰在欧盟等发达国家已被禁止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
香料——香料有合成的,也有天然的,香型很多。消费者常吃的各种口味巧克力,生产过程中广泛使用各种香料,使其具有各种独特的风味。 在食品添加剂滥用和化学物质非法添加的双重背景下,“食品生化 危机”正在逼近每一个中国人。
人工合成添加剂的安全性经过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只要生产厂家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使用,并在食品标签上正确标注,对消费者的健康就不会造成危害。但如果超量使用,则会危害人体健康。因此,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的副作用,减少人工合成食品和饮料的摄取量,多饮食自然新鲜的食物和饮料,才是远离添加剂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