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坐在飞往台北的飞机上,我脑海里不禁浮现出余光中先生的这首《乡愁》,想起琦君笔下浓郁芬芳的家醅、白先勇先生的怀旧小说和电影《海角七号》里美丽的海景,阅读到他们对这些人情旧事的怀念,我的好奇心也油然而生:海峡那边的人和生活是怎样的呢?怀着期待的心情,我踏上了宝岛台湾的土地。
伴随着海风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人情味。来迎接我们的导游知识渊博,阅历丰富,处处为我们着想。来到书店,他们的工作人员谦和有礼,耐心亲切。晚上,在夜市偶遇一位卖烧烤的大叔,他听说我们是大陆来的游客,还热情拿出自己泡的番石榴来分享。在这里,温馨的细节和闽南乡音处处让我感觉到友好和温情,丝毫没有传说中的隔阂。席慕容的诗歌、张晓风的散文、龙应台的评论、罗大佑的歌声……慢慢地,曾阅读过的所有所有,都伴随着我的心氤氲开来。
那天下午,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那幅《富春山居图》,让我的心和这片文化交融在一起。静谧之中,它是如此的闪亮!画卷的右面,一座山岩拔地而起,既有巍峨挺拔之态,又不失幽静典雅之风。画卷的左面,是一处稍远的小岛,郁郁葱葱之间,让人感受到了画者内心的宁静和致远,感受到了仿佛到达仙境的清净和美好,但那岩石山林之间,却又点缀了几座茅屋,把我拉回了人间,但更远处的那一笔若隐若现的山却又似乎在告诉我:我是在世外桃源。这整幅画处理的是多么的恰到好处,多么的完美!谁又能想象,几天前,它还分离在台湾海峡的两岸,也正是在几天前,《剩山图》才从浙江飘洋过海来到这里,与《无用师卷》合璧,重新组成了这幅已分离361年的《富春山居图》。而我,却有幸能与它相遇。我仔细观察着画中间的那道界限,两段画虽已无法完全对上,但在我看来,它们却早已相融,它们曾经共同创造的美丽是永远也无法遮掩的。
走出展厅,我思绪难平:若不是海峡两岸众多同胞的共同努力,我们又哪能有幸看到流传六百余年的《富春山居图》?这次历经361年的合壁,让我深深地读到,这决不仅仅代表着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一座里程碑,也不仅仅代表着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共识,更代表着两岸同胞心灵的交融。十年的交战,3年的解放战争,双方死伤百万人,那家破人亡的痛苦和仇恨无时无刻不环绕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但是,很多有志之士仍然铭记着炎黄子孙的同根之情,在为和平往来而不懈努力。62年后,我来到宝岛台湾,读到的是两岸人民心中的宽容和爱,正如《富春山居图》的合璧一样,让我领悟到:同根同族之间,决不会有永久的仇恨。在台湾,血脉相连的情谊依然存在,并不会因时间和空间而被阻断。
“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回来的路上,我脑海里不断浮现出王昌龄的这句诗。此次宝岛之行,我不仅领略到了《富春山居图》的美,感受到了台湾人民的友好和温情,更“读”懂了海峡两岸同胞相互之间的包容和爱。谨以此文,记下我内心的回忆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