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微博已经流行三年余,现在每分钟还是有成千上万条微博从世界各地的电脑终端流出,汇成河流,然后变江变海,我们生活在这不断流淌的滚烫河流,随着它一直流一直流……附带着语音信息的微信像雨点缓缓滴落,绵绵细雨,不停下不停下……茫茫的水声遮盖了什么,漫天的文字符号代替了什么……信息的流水洗不去污垢,留下一身洗不去的烦躁。
微生活,需要被缓释。
微生活不应消失,它是时代的产物。可惜的是,微生活发展的太快太急,不断膨胀。在网络的基础上“短、平、快”,今天不断加速奔驰的微生活真正做到了吗?微生活的形”与“质”比例悬殊,越来越倾向失衡。每样事物都遵循适度最佳的原则:地块移动,形成山脉,地块剧烈移动,地震爆发;微风徐徐,沁人心脾,狂风骤雨,举步维艰;美味佳肴,浅尝即可,暴饮暴食,伤肝损胃。因此,我们应该放缓微生活的脚步。
正是微生活不顾一切的过快发展造成了它“质”的缺失。微博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有多少是真正有意义?是朋友们午餐晚餐的照片?是某个陌生人的无聊抱怨?还是漫天飞舞的各类娱乐排行榜?微博创造了一堆新潮的词汇:“薄荷糖”、“围脖”,“神最右”……微博捧红了一些人:郭美美,凤姐……微博成了明星之间粉丝之间相互进行口水仗的平台……
我们不能完全否定微博的娱乐性,只是微博的信息太多太滥,有些信息未必值得浪费时间去看。我们要为微博添加一些有营养有价值的信息,缓释微生活过浓的娱乐氛围。一些政府部门开通微博,增加透明度;网友在微博上积极举报受贿官员,收集罪证;人们通过微博救助了无数贫困家庭……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利用微博去做的事情。
微生活会否令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疏离?以微信为例,自从微信被推向市面之后,因为其能轻松携带语音信息的原因,人们打电话的次数更少了。既然可以不用打电话就能听到对方的声音,而且更加方便,那为何要浪费钱去打电话呢?但即便这样,我认为微信和打电话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用微信交谈就跟在MSN聊天一样,传输信息后也不知道对方何时会回复你,也许下一秒,也许下个月。而打电话,你与对方的交流是即时的,是细微的,是一对一的。在电话里说话不是让人更觉亲切吗?不见面,不打电话,只用微信跟朋友联络,相信一段时间后原本熟悉的朋友之间也会变得生分吧。
把微生活放缓。微生活并不是真实生活的主体,它只能作为生活的调味品,通过培养微生活以外的高雅兴趣,认清微生活,来缓释微生活的分量,是我们明智的选择。
参赛组别:C组
作者姓名:梁嘉丽
性别:女
家庭住址:广州市海珠区革新路华榕街8号2305
邮政编码:510250
学校班级:广州市江南中学初三(四)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