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科技快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我们可以利用视频聊天,与远方的家人通话,甚至结识新的朋友,也可以利用手机网络随时捕捉到新鲜的时事信息。新兴起的微博、微信更受到年轻一代的热烈追捧。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当下讨论的最火热的名词——“微生活”。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与电子产品将人与人间的距离拉近,却让人们的内心逐渐疏远冷淡。
逢年过节,饭桌边的年轻人只顾低头看手机,把闺蜜的贺岁辞转发到同事的短信上,把朋友的新年动画发送到领导的手机上,如此枯燥的复制来粘贴去,不少人竟忙得不亦乐乎。但我们却忽略了挚爱的亲人此刻就在自己的身边。忙碌的一年中,子女能抽空多少时间陪父母呢?既然现在有这样的机会,为什么不好好珍惜一家人在一起的的时光呢?当对方收到这些冷冰冰又不真实的短信时,又真的会高兴吗?
不仅如此,新媒介的的兴起也让大家的时间观念逐渐减弱。换作以前,在那个手机还未流行的年代,每次赴约,双方都会准时到达,因为迟到就意味着诚信的缺失。现在呢?眼看就要迟到了,随手拿起手机,胡乱编造理由来回应他人焦急的等待,“路上堵车”“汽车没油”等各类理由应有尽有,等候时间无限延长。
更可笑的是,不少人都成为手机一族,没了手机就整天不自在。在外吃饭,上菜后总要每款菜都照张相,发到微博上并回复所有人,然后再看看有没有朋友在附近,叫上来一起照相发布到网上,目的仅是为了增多几个粉丝,提高关注度。我想简单的一顿饭,在经过这一系列琐碎反复的程序后,再美味也唤不起人们的食欲。
东晋时期,通讯工具自然比不上今日的先进。但诗人陶渊明却能过上无数人都羡慕嫉妒的隐居生活。想象一下,在清幽的竹林中,一间小竹屋,周围种着稀疏的豆苗,穿着粗布短衣的诗人正扛着锄头辛勤地劳作着。尽管劳累,心却是甜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从清新脱俗的诗句中就已经能感受到诗人的满足与惬意。远离世俗的烦恼喧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只为求一份专属的淡泊宁静。多么简单朴实的心愿!
回想起我的童年,没有电动玩具车,没有时尚的芭比娃娃,更没有动感游戏机和“切水果”游戏。有的只是一根小小的竹蜻蜓,一条细长的橡皮筋,还有陪我笑着长大的天线宝宝。那时我们拥有的物质很少,收获的快乐却很多。因此别让时代疯狂变化的今天抹去了那珍贵的人情味。
多陪伴父母,多关心朋友,舍弃浮华,返璞归真,收藏平淡琐碎的细枝末节,找回那个最真的你。留住人情味,细细地感受生活的美好,品尝幸福的滋味,我想这才是当今社会需要的微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