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简称“台”,省会台北,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
台湾是中国受台风影响最多的省份。6月至9月是台风季,每年夏、秋两季平均都有三到四个台风侵袭台湾。台风为台湾提供了丰沛的水分,但由于降雨空间和时间分布十分不均,容易引发洪水与土石流等灾害。另一方面,如果缺少夏季台风所带来的雨水,到了冬季就容易出现干旱。因此,各大河川普遍修筑水坝,雨季蓄水兼发电,旱季提供民生用水。
炎热的气候使得台湾的饮食倾向自然原味,调味不求繁复,“清、淡、鲜、醇”是台湾菜烹调的重点,不论炖、炒、蒸或水煮,都趋于清淡,且喜以沾料调味。
台湾因为四面环海,海资源丰富,又曾在日据时期受到日本菜的影响,肥美新鲜的鱼、虾、蟹等海鲜,成为了台湾菜的招牌之一,以清爽不腻、色鲜味美而著称。台湾烹饪风格传承了闽菜“汤汤水水,精于调味”的特色,羹汤类菜肴向来是台湾式宴席的主角之一。
台湾有牛肉面、担仔面、卤肉饭、臭豆腐、贡丸汤、蚵仔煎、甜不辣、珍珠奶茶等风味小吃,而夜市则是体验台湾小吃的最佳场所,吸引着中外游客前来驻足品尝。
台湾同大陆的渊源深厚而久远。远古时
派遣卫温到达台湾的孙权
代,台湾与中国大陆相连,约在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台湾岛才与大陆分离。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县左镇乡(今台南市左镇区)发现了截至21世纪初台湾最早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左镇人”。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大陆到台湾的,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有着共同的起源,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琉球人种的琅峤人。上述台湾早期住民是台湾高山族的祖先。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三国时期,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今台湾省),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3] 。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流求”。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据史籍记载,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到宋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汉族人民在澎湖(今台湾省澎湖县,下同)地区已有相当数量。汉人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公元12世纪中叶,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今福建省晋江市)管辖,并派兵戌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地区事务,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隶属福建泉州同安县(今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明朝后期汉人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和郑芝龙集团曾经大规模地组织中国大陆居民移民台湾。
吉县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位于山西西南边隅,地处黄河中游东岸、吕梁山南端。东以石头山、金岗岭、姑射山为界,与蒲县、尧都区、乡宁县接壤;西临黄河,与陕西宜川县相望;南以下张尖为界,与乡宁县昌宁镇相接;北以处壑沟为界,与大宁县相临。素有“秦晋通衡”之称。吉县下辖3个镇、5个乡,79个行政村,总面积1777.26平方公里,总人口108381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7.7亿元元气候条件:暖温带大陆气候
著名景点:寿山夕照,古洞瑶桃,壶口秋风,孟门夜月等吉县在商祖乙时属耿地。
西周称翟城,城址在今文城乡一带。
春秋时为晋之屈邑,又称北屈,城址在今县城东北10公里麦城村。
战国时属魏之屈邑。
秦朝时称为河东郡北屈县。
西汉时仍沿用秦时旧称。
王莽始建国元年(9年),改北屈称朕北。
东汉时复置北屈县,隶河东郡。
三国时期属魏,称平阳郡北屈县。
五代十国时为河东道慈州治,辖3县。
北宋时为河东路慈州下团练,辖吉乡、文城、乡宁3县。
金天德三年(1151年),废慈州称耿州,置文城郡军。
明昌元年(1190年),改耿州称吉州,辖吉乡、乡宁2县。
元大德九年(1305年),改平阳路为晋宁路,吉州隶之。
明朝期间为山西布政司平阳府吉州,辖乡宁1县。
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直隶州,辖蒲县、乡宁2县。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划乡宁县为平阳府,降吉州为散州。
民国元年(1912年),废州称吉县。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0月,吉县解放,隶属晋绥吕梁十专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2月,划归西北区晋南专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6月,划归晋绥晋南专区。
1949年10月,划归山西晋南专区。
1958年,并入乡宁县,降县为镇。
1961年7月,复置吉县。
1970年,划归临汾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