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改革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育得到了很快的发展。总的来说,从学校的软硬件设施、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以及教育管理、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等各方面都有巨大进步。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农村教育改革的成绩是巨大的,富有成效的。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农村教育,都受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城市教育发展对农村优质教师资源的威胁,从而使优秀教师流失。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因为农村教育办学经费欠缺,拖欠教师工资,办学条件差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基于此认识,政府和社会各界都把解决农村教育经费作为的首选重大策略。我认为这种看法是对的,这种策略也是极为必要的,但它是很肤浅的,因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是治标不治本的。类似于前些年的“救济式扶贫”一样,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可以借鉴近年来我国“开发式扶贫”的思想和策略,寻找到制约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源,从源头解决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制约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问题,在于其目标的单一应试性、城市性、离农性。俗话说,未考上大学的农村青年是“种田不如老子,喂猪不如嫂子”,考上大学的是“鲤鱼跳农门”。如果农村教育再继续这样办下去,那一定是很危险的。对于农村教育的弊端,早在20世纪初,一批有识之士出于忧国忧民之心,纷纷提出乡村建设、乡村改造的主张,并在全国开展了农村教育实验。其中黄炎培提出中国农村教育要走实教结合的路子。陶行知指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的子弟变成书呆子。”他认为:“教育没有农业,就成为空洞的教育,分利的教育,消耗的教育;农业没有教育,就失去促进的媒介。”晏阳初认为中国农村的问题是农民的“愚、穷、弱、私”四大病症,应当用教育救治。一个世纪后的中国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仍然把应试升学作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和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不是面对全体学生,而是面对少数尖子生;不是面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是偏重于智育。在智育方面,又忽视智力的开发,而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在知识的传授方面,又忽视了教给学生关于农村发展和做人的诸多知识,而偏重于与高考相关知识的传授。一偏再偏,就使农村教育走上了升学指挥棒导引下的仅有单一升学目标的独木桥。结果,约占10%的中榜者,进了为城市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学府,走向了城市或发达地区。而约占90%的落榜者,命运最终要赋予他们难以承担的农村现代化建设者的使命,这是农村教育的最大悲哀。

  解决的根本办法就是重新认识农村教育、重新构建农村的教育体系,尤其是农村高等教育体系,使农村教育形成“成职普”、“初中高”、“农科教”相结合的完整的立体网状结构和良性的运行机制。另外,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多种差别的存在,要求农村教育发展模式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允许各地自主创新。这样,农村教育的目标就会随之多元化,农村教育除了为城市培养人才外,更多的要承担起全面培养适合农村、热爱农村、建设现代化农村的高中初级优秀人才。因此,农村教育要最大限度地强化地方人才的培养和稳定意识。要坚持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战略,从解放与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教育目标,设计教育模式,规划教育未来。我们可以借鉴高等教育改革的思维方式去兴办农村的教育事业,紧紧把握改善农村教育结构这一突出问题,力求办学的最佳效益。一是进行农村教育结构和布局调整。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应标准,把义务教育阶段分散开去的学校,通过寄宿制或接送制等方式集中起来去办。该撤并的学校坚决撤并,该合并的班级坚决合并,该精减的教师坚决精减,使有限的教育资源优化组合、高效配置,发挥最佳社会效益。二是要进行学制改革。大力发展综合高中教育,其学制可以延长为4–5年。广开各种办学渠道,不断扩大综合高中的办学规模,使尽可能多的农村学生接受高一层次的综合高中教育。

  农村教育要彻底摒弃以升学为目的,单纯教人学知识的偏颇做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农村要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成人力资源,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开发人的自致资源。因为,人的利益实现一般需要两大资源:先赋资源和自治资源。先赋资源是指人与生俱来的或环境赋予的人力无法改变的资源条件。自致资源是指经个人主观努力而获得的资源条件。按照人的责任取决于主体的选择自由的理论,在形成贫富差异的两大资源中,因个人无法改变的先赋资源的不同所造成的差距往往被认为是不合理的,而因自致资源的不同所造成的差距往往被认为是合理的。因此,农村教育要从这一认识出发,高度重视学生自致资源的开发,即在重视学生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养成外,要更注重学生精神品质的养成。精神品质是人的精神存在,它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品质三个方面,是人的最根本的素质。教育治贫,首先必须从解决精神贫困入手。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在认识人与自然(包括社会)的矛盾中建树创业理想;在认识人与他人的矛盾中提升道德境界;在认识人与自我的矛盾中确定生命理念。通过社会理想、群体道德、个体生命理念三个层次动机的持久培养,激发并使学生最终形成比较稳定的想农村之所想,急农村之所急,为农村的振兴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同时,要征得国家的政策支持与倾斜,通过有效的方式,办起富有地方特色的农村高等教育,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实际需要出发,培养和造就一批留得住、用得上,能为家乡脱贫致富尽心竭力的高级人才。为此,宁可少上一些产业项目,牺牲一些暂时经济利益,也要力争办好农村高等教育,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高级人才进不来、留不住、长期青黄不接的严重问题。

  目前,在农村实施义务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五教统筹”的基础上,采取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先开发策略,是农村教育资源开发的明智抉择。因此,笔者建议:教育界加强农村教育资源开发的研究,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农村教育体系,推动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各级政府要全力投入,尤其是中央政府应将在农村实施全方位的,以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为切入点的,全国农村教育布局结构调整与改革,作为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大力投入。当前,在中国农村根据当地条件建立不同形式的义务教育卷制度和高等教育体系是可行的。在农村,眼下主要是以县为单位实行义务教育卷制度,和通过三教统筹及农科教结合,优化县(市)现有教育资源,在普通高等院校的指导下,以地区性高等院校为依托,建立县(市)高等教育体系。从现实情况来看,这些条件和措施已经为农村义务教育卷制度和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初步的基础。虽然用精英高等教育的标准衡量,这或许称不上高等教育体系,然而这些做法已经实实在在地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思想。已有的农村高等教育体系(雉形)已经实实在在地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实实在在地促进了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并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农村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的教育需求和学习需要还会不断发展,农村高等教育领域也必然会不断扩展。可以预期,农村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最终必然要融入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810153.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幼儿园教师教育笔记《想清楚了再说》

      教育笔记:想清楚了再说   案例描述:   放学时郭瑾妈妈问我:“谁是涛涛呀?”我赶紧问:“怎么啦,他已经回家了,有什么事呀?”…

    实用范文 2022年9月1日
    76
  • 简易版个人授权委托合同

    委托合同是合同的一个重要内容,例如在处理一些会计问题时,当事人可以委托会计事务所进行处理,与会计事务所协商好相关问题后就要签订委托合同,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一下委托合同,就给大家来…

    实用范文 2022年11月30日
    37
  • 妈妈过生日祝福语英文

    写给妈妈的生日祝福语:1、Blessing Mother: Life is rich and happy, life is sweet, happy and happy, happ…

    实用范文 2022年10月2日
    67
  • 【精选】服务合同模板八篇

    【精选】服务合同模板八篇   随着法律观念的深入人心,合同在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签订合同可以使我们的合法权益得到法律的保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合同书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

    实用范文 2022年8月23日
    66
  • 办理购房委托书

      想要购房却没时间?可以委托身边有空的人进行购房。下面范文大全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办理购房委托书,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办理购房委托书篇一:   委 托 书   委托人: 性别:…

    实用范文 2022年9月18日
    68
  • 街道星级和谐社区先进街道创建工作汇报

    X街道星级和谐社区先进街道创建工作汇报       今年来,X街道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六次全体会议和…

    实用范文 2022年10月18日
    51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