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东湖新竹

  东湖新竹
  宋代:陆游
  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
  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竹初种时,用棘条编成篱笆,小心谨慎保护好新竹,新竹长成,碧绿浓荫,倒映在水之涟漪中。
  夏日的清风吹过地面,好像秋天提前而至,赤日当空,也不感到正午的炎热。
  笋壳脱落时,听到簌簌悉悉的声音,竹子拔节时,初现疏疏落落的倩影。
  退归闲暇的时候,我经常来这里,来的时候仍然随身带着枕头和竹席,好随地安眠。
  注释
  ①东湖:在今浙江绍兴市城郊。
  ②插棘编篱:即用荆棘编成篱笆。指开始种竹时的情况。棘,有刺的草木。
  ③寒碧:苍翠。寒,清冷,竹叶给人有清凉之感,故称寒碧。 涟漪:细小的水波。《诗经》:“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
  ④掠地:卷地;从地上刮来。 秋:清凉。
  ⑤赤日:夏天的太阳。 午:中午。
  ⑥箨(tuò):竹类躯干上生出的叶,俗称“笋壳。”竹竿生长过程中逐步脱落,称为“解箨”。簌簌:象声词,此形容笋壳脱落时的声音。苏轼词《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簌簌衣巾落枣花, 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⑦放梢:竹梢生长伸展。梢,枝头末端。 离离:茂盛的样子。此指枝繁叶茂。《诗经》:“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⑧簟(diàn):一种轻便细巧的竹席。
  浅评
  诗的形象性很重要,咏物诗更是如此。一株树,一竿竹,一朵花,看起来是静止的东西,比较平常,但有才华的诗人,通过艺术的语言,从各个侧面,以恰当的描画把它形象地表达出来,就会把景物写活,从而“静止”的东西也会变得栩栩如生。陆游这首咏竹诗,正是以“多侧面”的形象性描写,赋予“东湖新竹”以生命。诗的开头一句,写出种竹时的情景,接下来一连五句,都是从不同角度,对新竹进行形象化的描绘。第二句“寒碧映涟漪”,通过水来反映它的疏影。这里竹的“寒碧”和水的“涟漪”,互相呼应,都有“冷”、“凉”的含意。第三句“清风掠地秋先到”,通过“风”来反映竹梢的敏感和迎风摇曳的情景,“秋先到”三字,十分准确,生动,把“新竹”纤枝因风而动的特点,形象地烘托出来。第四句“赤日行天午不知”,通过“光”来反映它的绿荫萋萋、一片苍翠的景象。五六两句中“声簌簌”、“叶离离”,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形象逼真地描画出新竹成长过程中的特点,读后使人如见如闻。最后两句抒情,写作者对竹林的爱慕和想望,希望“官闲”是经常到此“枕簟”。而这竹篾制成的“簟”,又呼应试题的“竹”字。这首诗由于在形象性方面着意求工,诗意也就更加清新传神了。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815650.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高考文言文知识:特殊的判断句

    高考文言文知识:特殊的判断句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一句话: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幕君之高义也。这句是否是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呢?从句子形式上来说,者,也。是古代汉语中典型的判断…

    古诗文 2022年11月20日
    57
  • 长沮桀溺耦而耕

      《长沮桀溺耦而耕》选自《论语·第十八章·微子篇》。   【文言文】   长沮、桀溺耦而耕[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3]。长沮曰:“…

    古诗文 2022年9月3日
    102
  • “洪渥,抚州临川人,为人和平”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洪渥传 曾巩 洪渥,抚州临川人,为人和平。与人游,初不甚欢,久而有味。家贫。以进士从乡举,有能赋名。 初进于有司,连辄出;久之乃得官。官不自驰骋,又久不进,卒监黄州麻城之茶场以死。…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61
  • 初中语文重点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初中语文重点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1、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环绕)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茂盛的样子)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

    古诗文 2022年11月20日
    45
  •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意思翻译及赏析

    原文 在狱咏蝉(并序) 骆宾王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⑴;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⑵…

    古诗文 2022年9月3日
    386
  • 孟浩然――《大堤行寄万七》

    《大堤行寄万七》 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大堤行乐处,车马相驰突。 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 王孙挟珠弹,游女矜罗袜。…

    古诗文 2022年10月10日
    63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