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佛山桥文化的调研报告
珠江流入佛山禅城区的前段称为汾江。汾江是佛山风景点,也是水上运输航道。为了连接汾江两岸,几十年来建设了中山桥、人民桥、汾江桥、佛山大桥、文沙大桥、文庆桥和文华北桥。
1.通济桥
通济桥在佛山有着悠久的历史意义,是佛山最早兴建的第一座大木桥。据专家考证,该桥早期由乡民集资修建的木质人行桥。通济桥横跨洛水河,北连金鱼街,始建于明代,分别于嘉靖38年、隆庆2年、万历9年三次重修。天启六年户部尚书李侍问再次发起募捐重修,取名“通济桥”取其“必通而后有济也”之意。民国初年,通济桥附近河道淤塞,已极少往来。解放后,佛山马路多次扩建,通济桥下的河涌被改为暗沟,桥面被改为大马路,这一带再也找不到“桥”的痕迹了。
“行通济,无闭翳”的谚语在佛山尽人皆知,意思是走走“通济”,就没有烦恼、忧愁,事事顺利,“行通济”这一民间活动寄托着佛山人的美好祝愿。每年的农历正月15日夜晚11点起(既16日子时始),到16日11点前(既17日子时前),没有任何人出面组织,佛山万人空巷,为了一个共同的希冀,同走一条桥,附近南海、三水、高明、顺德的一些村镇的群众也赶来参与“通济行”。这一习俗从明末清初就已开始,家家户户都会扶老带幼,自清晨到夜幕,举着风车、摇着风铃、提着生菜浩浩荡荡地由北到南走过通济桥,至今已延续400多年。
2. 中山桥
中山桥始建于解放前,当时引桥很短,坡度大得像拱桥一般。上下的人力车、大板车叫苦连天。上桥时推车人喊着号子:“唏上唏上!鬼叫你穷呀!顶硬上嘞!”落桥时车辆惯性如野马脱缰,众苦力又撬又拉,险象环生。建国初期能通汽车的只有这条中山桥,桥的南面是城区,北岸中山路有火车站、中山公园。桥顶建有岗亭,解放军战士日夜持枪站岗,足见中山桥的地位重要。大约在1979年拆除旧桥,将升平路及公园前填高拉顺作引桥,桥梁升高了,旧日南堤与桥边是平面交接,现在南堤在引桥底下通行。中山公园门前升高后,游人进公园要行落二十多级。
3.人民桥
人民桥前身建于解放前,竹木结构的板桥不能行汽车。**别名蒋中正,旧政府为献殷勤,称此桥为中正桥,借此与纪念孙中山的中山桥并列于汾江。桥的北岸是文沙街,南岸是正埠(旧南堤市场一带),新中国成立后便改称为文正桥。在上世纪60年代及80年代,经两次大修,终于改成钢筋水泥桥,命名为人民桥。
4.汾江桥
汾江桥约在1962年建成,从此由江湾公路往广州,再不用绕道经中山桥了,缩短了两公里路程。1985年2月,通过社会集资建成的佛山大桥正式通车。提高了过境路325国道的通行效率。
总结
随着科技发展,建两三百米的桥己是家常便饭。在上世纪末及2009年分别建成了文沙大桥、文庆桥、文华北桥。三条以“文”字当头的桥,将禅城区同南海桂城紧密相连。 根据水道划分,汾江有十多公里长。军桥、南桂桥、石石肯大桥的水域不属汾江,称为佛山涌。而石南大桥、澜石大桥、东平大桥、佛陈大桥,那里的水域是东平河。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