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一首念远怀人之诗,写作时间亦难考。
前山极远碧云合,清夜一声白雪微。
欲寄相思千里月,溪边残照雨霏霏。
前山极远碧云合,清夜一声白雪微——这二句看似写景,实际是写对远方之人的思念:诗人在白昼痴痴地望着眼前的远山和极目处的碧天;清寂的夜里被一声鸟啼或猿啼惊醒。睇视着白雪映窗的微光不再合眼——这就是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也。
欲寄相思千里月,溪边残照雨霏霏——明月,在古代,永远是引起诗人思念家园、妻孥、友人、情人和寄托这种刻骨铭心之思的传统意象,李白对王昌龄,就有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诗句。这里的上句之妙在于“相思”与“月”之间的“千里”二字,它既与“相思”相连,又与“明月”有关,巧妙地写出 以千里明月寄托千里相思之意念。下句之妙在于以眼前景写出“明月寄相思”之愿之难圆:残照已是黄昏,又值细雨霏霏,那明月还会出来吗?明月寄相思本来就是 一个虚幻的梦,而今连梦也休矣!
这首诗与上一首《有寄》相比,其时空变化的特点就更为明显,这里不仅有昼夜的变化,还有季节、阴晴的 变化:第一句的情境像是秋之昼;第二句便变成了冬之夜;第四句又变成了春之夕。而“残照”与“雨霏霏”又是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象……这种时空的跨越和交错, 不但能够表现不同情境中的抒情主体的思念之情,而且可以使接受主体想见诗人之思所由生发的不同环境氛围,从而使短短的二十八字中孕含了更为丰富的意象和意 蕴,这在杜牧的七绝抒情诗中是比较独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