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回鹘乌介可汗率兵突入大同川(今山西大同一带)驱掠人口、牛马,给百姓造成很大的灾难。杜牧闻讯后,极为关心生民遭际,便以早雁为题,运用隐喻手法写下此诗。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此诗通篇写雁,实际是通篇写异族侵扰中百姓的苦难,喻物与被喻物之间极为合榫贴切。这开头两句写大雁之“云外惊飞四 散哀”鸣,乃是因“金河”之“虏弦开”,便开门见山地点明异族入侵乃百姓灾难之由。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南,大同川之北,与回鹘入侵地吻合;秋 半,亦与入侵之时(八月)相符。而“云外惊飞”句则极其形象地写出雁阵被弦箭射击时四散惊飞的景象,一个“哀”既写出其惊飞时的哀鸣声声,同时突显出百姓 灾难深重的悲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前句中“仙掌”指汉武帝之建章宫承露盘上有仙人掌,用以承接仙露。后句中“长 门”乃西汉长安之长门宫,汉武帝陈皇后失宠后退居长门宫。这都是借汉之故实指唐之宫苑。这两句是说,哀飞的大雁自北而来掠过京城长安皇宫禁苑:月明之中孤 影而过,灯暗之时哀声传来,有影有声,简直使人看到了大雁夜飞的形影,听到了它自高空传来的哀音。这就叫诗的境界,即王国维所说的“有意境”。这里还隐含 着这样的意思:边境的侵扰也给皇帝带来不安;或者是朝廷何以不能靖边造成百姓的灾难。我以为这两种意思都包含在内。这就是文学作品形象大于思想的妙用所 在。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这两句仍是依着大雁南飞的思路继续咏叹:大雁呵,你秋来自北南飞,到春来就该自南北飞了吧? 但金河之虏弦、纷纷之胡骑仍然存在,你怎能一队一队地回来?这里充满诗人对苦难百姓未来命运的关切,同时也寄喻着对朝廷的急切期盼:希望尽快将“胡骑”逐 出“金河”,恢复边境的安宁,使百姓能重返家园。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这两句承大雁南飞的思路,说它南来之后的情形: 你暂时不能随春风北飞,就姑且在这里吧。你不要嫌这潇湘之地空旷人少,这里水中有的是菰米,岸上长的有莓苔,是可以供你栖息的呵。这两句在诗的内涵上来说 是反衬:大雁自北飞来还暂时有栖身之所,有菰米莓苔;而陷于苦难中的北方老百姓呢?他们无家可归、无衣无食,而今正不知怎样呢!潇湘,本指湖南境内的潇 水、湘水,此处泛指南方。
托物言情、借物咏事是我国古典诗歌的常用手法,其妙处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使人在审美中产生联想,获得一种创 造性解读的快感。比如这首《早雁》,它表面看来确实是句句咏雁,从始至终都是关于雁的情态、活动、习性的描写。但是在这雁的形象的背后却处处是在说沦陷地 区的百姓,读者在一句句解读中寻找“象”与“意”的结合点,从而产生创造性的审美愉悦。此诗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其“象”与“意”完全贴合,融为一体。这与 诗人的立意之妙和描写之准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