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贞即唐代太宗年间大臣魏徵(580—643)。文贞是他死后的谥号。这首诗赞颂魏徵的政治才能与唐太宗之善于纳谏,因此才有“贞观之治”。同时对其对立面即不知贤哲的“俗士”也予以贬斥。
蟪蛄宁与雪霜期,贤哲难教俗士知。
可怜贞观太平后,天且不留封德彝。
蟪蛄宁与雪霜期,贤哲难教俗士知——首句为比喻。蟪蛄,蝉的别名,夏末自早至暮鸣声不息,然其生命很短,入秋则消失。《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 朔,蟪蛄不知春秋。”宁与,哪能与。期,相期相遇。这句说蟪蛄哪能与雪霜相见。比喻下句:贤哲难让俗士了解知道。这里贤哲指魏徵,俗士指封德彝,因为二人 在太宗面前发生过争论:魏主张行仁义,封认为是书生之见,不可听。
可怜贞观太平后,天且不留封德彝——这两句乃化用唐太宗语意。《新 唐书·魏徵传》云:“帝纳之(魏徵之见)不疑。至是,天下大治。帝谓群臣曰:‘此徵劝我行仁义。既效矣,惜不令封德彝见之。’”这意思是:可惜这贞观之治 的太平情景不为封德彝所见,他已经走了,上天没有能把他留在世间。“可怜”当可惜讲;“且”是副词,倒,却。
这首怀古诗既是对前代治世人物史实的怀念,也是由现实感受出发的借题发挥。“贤哲难教俗士知”这句感慨良深的话语中也包含着诗人经邦治国之策不为君所用的喟叹。杜牧是位有抱负的文人,他呼唤贞观之治的“归来”,正透露出晚唐形势的式微,既倒之狂澜是无法挽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