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杜牧在京城长安时所写的一首五绝。杜牧自幼生活在长安,步入仕途后又四次在长安任职,因此此诗写作时间难于确定。但就其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力和高远明澈的审美境界来看,可能是晚年之作。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这第一二句就把长安之秋的特色和诗人秋望中的感受精妙无比地显现了出来。“楼倚霜树外”,楼是诗人的观察点,诗人这时定然是 站在一座高楼前凭栏远望,首先进入视野的是那红于二月花的“霜树”。诗人把“楼”置于“霜树”之外是为写出境界的辽阔,而一个“倚”字又写出“霜树”的密 集和一望无际,好像楼与霜林紧紧相倚相接。“镜天无一毫”是诗人“远瞩”后的“高瞻”。他抬眼一望,碧蓝的天空就像镜子一样明亮,没有一丝一毫云影,较之 “天高云淡”,又是别一种秋色,另一种境界。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上两句已用“霜树”、“镜天”等意象写出长安秋色之清艳、之 明丽。但这似乎还缺点什么,这两句就进一步写出秋色的空旷高远。“南山”与“秋色”,一为实一为虚,一为具象一为抽象,但将其放在一起,并言其“气势两相 高”,这就化虚为实,使抽象化为具象,使虚无缥缈的秋色也似乎具有了形象:它的气势就如南山一样、或比南山还高呵。“两相高”,两者相互竞高,由于秋高气 爽,终南山(即南山)显得很高很高,秋空也显得更高。“两相高”,使终南山与秋色也具有了灵性,它们也像人似的,互相比赛。
这首诗为 五绝,也是唐诗五绝中的上乘之作。五绝在初唐即曾出现过许多成熟的作家,至盛唐更进入它的兴盛期,王维、孟浩然被誉为“五绝圣手”。五绝形式短小,既有律 诗的和谐,又不像律诗那样束缚过严。它善于小中见大,浅中见深,近而致远。就杜牧的这首五绝而言,通首止于言景,而其内涵又岂止于景物?诗人的志趣、性 格,甚至人生态度都包含在这短短的四行诗之中了,诗人的襟怀不也如这秋色一般清爽、明洁而又空阔高远吗?与秋色相高的岂止是终南山,诗人杜牧的气势不也在 与它们相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