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思念友人的诗。唐安州治所在安陆县,即今湖北安陆。此诗可能作于诗人任黄州刺史期间(842—844)。
去夏疏雨馀,同倚朱栏语。
当时楼下水,今日到何处?
恨如春草多,事与孤鸿去。
楚岸柳何穷,别愁纷若絮。
去夏疏雨馀,同倚朱栏语——此二句系回忆去年夏天与友人在一起的情景,行文自然,明白如话:在疏疏的细雨将停未停之际,你我一起倚着朱栏谈心,说个没完没了。
当时楼下水,今日到何处——这二句字面上是说水:当时楼下水今日不知到何处去了。实际是说光阴已如流水似的一去不返,昔日那欢快的时光再难追踪、重温了。
恨如春草多,事与孤鸿去——古人往往将离恨与春草连在一起:“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友人远去,离恨就如一望无垠的春草那样连绵不断;往事也如飞向天边的孤鸿无影无踪了。
楚岸柳何穷,别愁纷若絮——上二句已是就眼前之景“春草”、“孤鸿”,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这二句就更为鲜明:这楚地岸边的柳树是这样多,那纷飞的柳絮就如我满怀的别绪离愁。
朴素、自然是美的最高境界,所谓“归真返璞”、“美在天然”是也。杜牧这首寄赠友人的五律,感情是朴实的,语言是自然的,正合五律高古的准绳。诗人从去 夏的相逢,写到今年的别离。以当时的“楼下水”写出昔日欢聚时光的永逝和难再;又以眼前的“春草”、“孤鸿”、“柳絮”托出心中的别恨离愁。全诗像一股清 泉淙淙地、自然而然地流泻了出来,没有丝毫修饰、雕琢的斧凿痕迹,而对友人深挚的感情却句句弹拨着读者的心弦,这就是“最大的技巧是无技巧”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