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作于杜牧任黄州刺史之时,诗人登上其治所黄冈城楼,顿生思家念国之情,立借眼前景耳中声谱写成此诗。
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此二句写眼前景。诗题虽未点出眼前景所处的季节,但从“微阳”、“寒汀”等字眼可知其在深秋或初冬。首句从听觉写凄 清气氛。“角”即画角,系古时军中乐器,“呜轧”(yà),乃画角所吹奏出的悲凉之声。这句意思是:我在这江城的城楼听到了军中画角的“呜轧”之声。第二 句从视觉再写眼前景象的凄清。“微阳”,光线微弱的太阳。潋(liàn)潋:水波闪动貌。寒汀(tīn弈):寒冷的小洲。此句意为:光线微弱的夕阳就要落 向水波潋潋的江中寒洲。这二句看似写景,实际是借景写出自己的悲凉心情。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这二句是在上面借景抒情 的基础上,径直吐露自己的心曲:不用再靠着栏杆苦苦地回头张望了,故乡远着呐,它离这里有七十五座长亭,再望穿双眼也是望不到的。长亭,古时设在路旁的驿 站,三十里设一亭,齐安郡(黄州)距长安2250里,据此计算正好75长亭。杜牧家在长安,长安也是朝廷所在的京城。诗人之“思乡”,不仅是思家,而且也 在念国,因为诗人对国事一直是关心的,而且有不少治国之策。
诗贵含蓄,但也不避直露,关键是能否给读者在“实”中留出“虚”的空白, 使接受主体有驰骋想像的馀地。即以本诗来说,前两句含蓄,其妙在以听觉、视觉的典型意象写其时其地之凄清,读者从一声画角和微阳、潋波、寒汀中便可想见诗 人望中的凄凉情景和凄凉心情。后两句虽然“直露”,但也给人以想像的馀地:“不用凭栏苦回首”就意味着诗人已久久地“凭栏苦回首”了。一个“不用”,说出 了此前的多少苦味;而“故乡七十五长亭”,虽是诗人心中早有之数,但不以里数而以亭数托现出来,就使读者能形象地在想像中排列其亭距,抽象的遥远通过想像 就变成了具体的长度,这正回归到了形象抒情的诗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