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写女性怀人念远之情,与悲秋之感交融相渗,达到情景互现之境。
金风万里思何尽?玉树一窗秋影寒。
独掩此门明月下,泪流香袂倚阑干。
金风万里思何尽?玉树一窗秋影寒——绝句不要求对仗,但这两句对仗极工而毫无斧凿痕且意境极美。首句说,秋风起,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无尽思念,这秋风是从 万里之外吹来的吧,这思绪也是万里悠长绵绵无尽。“万里”与“金风”、“思念”双关,使其具有无穷的意蕴。次句写出思妇所在的环境和思人的姿影:她依窗凝 望,窗前一棵落叶飘零之树投来一道寒影。这可谓诗中之画的第一轮廓。
独掩此门明月下,泪流香袂倚阑干——这两句时空环境有了变化。前 两句是白昼或黄昏,人物在室内;这两句时间到了夜晚,人物到了室外。时空的变化一是说明思之长久、执著;二是说明心绪烦乱,坐立不宁:思人虚掩闺门来到户 外,此刻明月朗照,她倚着画廊的栏杆仍在对月凝思,不知不觉眼泪滚下面颊,湿了衣衫……
古代诗人善写思妇之诗,就唐代而言,李白、王 昌龄乃至杜甫都写过这类“闺怨”之作。这一方面是诗人自己大抵是游子,写思妇,实际是己思人却对象化为人思己。另一方面是诗人善于体察女性心理,为女性代 言或借女性口吻曲折地表现自身渴望为君所用的心思。我们可以将杜牧这首诗看作是他对闺中的思念,因为他一生大半宦游于外,家眷很可能经常不能相随;也可以 看作他是在满怀同情地写一位思念远方亲人的女性形象,因为他对女性一贯是同情怜惜的,这有其力作《杜秋娘诗》和《张好好诗》为证。至于他借香草美人思获君 王青睐倒未必,因为其诗文中缺少这类旁证;就杜牧性格而言他也不会这样隐晦曲折;另外其忠君思想也不如杜甫那样强烈明显,他在仕途上的困惑主要来自牛李党 争,并不太寄希望于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