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咏柳的七绝乃触景生情、借景抒怀之作。从诗中“依依故国樊川恨”一句,可知此诗为离京外放为官时所作,但具体时间难以确定。其旨系抒发对故国的深切思念。
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
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拂溪。
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这两句是诗人描写眼前新柳的景色:初春,几株柳树枝上吐出了新芽,一片翠影齐齐地展现在眼帘。那柔细的柳条随着风摆 来摆去,我简直被这春色迷醉了。这里“新开翠影”和“倚风情态”两组意象特别新颖有特点:前者写出青青柳色一下扑入眼帘时的瞬间感觉;后者写出柳枝倚风摇 摆的柔姿,令人想见“十五女儿腰”的娇态。
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拂溪——上两句写被春所迷,这里却情绪陡然一转,写起思念“故 国”(即“故园”)的怅恨。这表面看来突然,实际上却是自然而然紧密相连的,因为柳色在古代一直是引起人思家念远、引发人离愁别恨的触媒。杜牧目睹柳色便 不由得想起长安城南的樊川故园,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由杨柳依依之态引起。末句“半掩村桥半拂溪”,依然是描写眼前柳丝的“依风情态”,但因与前句“樊川 恨”相连就具有了双关的意味,它又成了诗人主观情愫“樊川恨”的外化,诗人心中的怅恨也是“半掩村桥半拂溪”了,这就是诗的妙谛!
一 首好诗,往往是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像空白,即在句与句的跳跃中,让读者发挥想像力去填充,从而获得“再创造”的快感。比如本诗第三句,在整体描写新柳的形 象序列中插入,就大大增加了其容量内涵和思想张力,而这都是由其上下句及其本身所引起的想像所填充的。《旧唐书·杜佑传》曰:“佑城南樊川有佳林亭,卉木 幽邃,佑常与公卿宴集其间,广陈妓乐,当时贵盛,莫之与比。”这些都是杜牧幼年所经历的,如今不但盛景不再,而且远在异乡,怎能不有“依依故国”之恨。当 然想像的填充必须以知识和对抒情主体的了解为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