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于大和九年(835)由淮南节度府掌书记升任监察御史,离扬州赴长安。这二首诗是赠别妓女之作。
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馀,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娉娉袅袅十三馀,蔻梢头二月初——此两句写所赠别者的年幼之美:首句以“娉娉袅袅”形容其体态之轻盈,并直点其年龄;次句全为比喻,以早春二月初之蔻言其含苞未放。蔻花,淡红鲜妍,二月初尚未大开,犹如十三四岁之少女。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此两句是在横向比较中突出其美。扬州繁华,入夜,娼楼妓馆纱灯明耀,“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宛若仙境”,这就是 “春风十里扬州路”的涵义,然而将这样花街上这样多的歌楼舞榭之珠帘卷起来,其中的千百粉黛都不如“蔻梢头二月初”的她美丽。此前句盖为后句之衬托也。
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前一首状写其美,这一首状写其情。这首前两句十分准确地写出一位入世未深的少女与诗人别离时的真情:她不会说多少缠绵的情话,也不会表现难舍难离的温情,她情真情深却显得好像无情,在别筵杯酒前看不到一丝笑容……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此两句又以物喻情:连蜡烛都知道惜别而替人垂泪到天明,可以想见这位深情的姑娘该悲伤到何种程度:人泪定比蜡泪盈!
古语云:文人无行。尤其是浪漫的诗人更少能恪守惯常的道德礼法。特别是在那个男尊女卑,将一夫多妻制视为合法的封建时代,文士与歌妓的交往更乃司空见 惯,这一点上对杜牧也不必有特意的原谅和过多的指责。然其可贵之处在于:对身为下贱者有一种平视的尊重和真挚的感情,并从其特殊的处境中发现一种出污泥而 不染的美——人性的闪光,这可以说是包括杜牧在内的中国文学中人文关怀的传统之一,也是世界文学中普遍肯定的人道主义精神的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