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于开成四年(839)二月离宣州返长安就左补阙、史馆修撰任。这首诗即在返京途中路经南阳(今河南南阳)村庄时所作。诗中写出春景的美好和农家的淳厚、淳朴。
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
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
蓑唱牧牛儿,篱窥裙女。
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
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起首两句非常平实,直说在早春二月间,经过南阳城西,见一个遍布刚长出嫩叶的桑树的小村子。春半,春天之半,约阴历二月半。过,遍也;坞,原指小土堡,此处指山坡上的小村子。
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这两句极度浓缩、简练,意境又极其优美:微风吹来,垂柳摇荡,如娉婷女儿起舞;微雨点点,洒在曲折池塘,水面泛出一圈圈涟漪。足见锤炼语言之功力。
蓑唱牧牛儿,篱窥裙女——上面两联是远景、近景,这一联则是一组特写:由于下雨牧童穿着蓑衣骑在牛背上唱着小曲;穿着红裙的姑娘们隔着篱笆,从缝隙中偷 偷地看他们路过这里。,同“茜”,其根可作红色染剂。此两句系主谓宾结构倒置,这种句法不仅达到凝练的效果,更显示出语言之张力——耐人回味。尤其是后一 句突现村姑羞怯而又活泼的情态。
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还是扣着下雨,那点点微雨一定是大了起来,它使诗人衣衫半湿,不得不在农 家的屋檐下避雨,而热情厚道的乡亲不但把他请进屋里,还以饭食招待,说不定还会留宿……征衫,指旅途中所穿的衣服;馈(kuì),赠献食品;鸡黍,泛指农 家盛情招待之上乘饭菜。
古代身为官吏的诗人们普遍都有民间意识,或曰“平民意识”,这大概与“民为贵”、“民为本”的儒教有关,也与 自《诗经》、《楚辞》以来的文学传统有关。以诗为生命的诗人们不管位居庙堂之高或身处江湖之远,都铭记“农乃衣食之母”的教诲,于是他们亲农、悯农、伤 农、忧农,李绅、孟浩然、李白、杜甫、元结、白居易等如此,杜牧也如此,后来的苏轼、杨万里、陆游等也如此。这首诗以淳朴的情感写出了农家的淳朴,说明出 身高门望族的诗人杜牧与下层劳动者的心是相通的。真正的诗人、文学家是绝不会以阶级和出身骄人视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