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七言古诗可能与《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作于同时,即诗人在洛阳登进士第后赴长安制策登科途中,即文宗大和二年 (828)春。骊山,在陕西临潼县东南,秦始皇墓在此,由洛阳至长安必经过这里。此诗借古讽今,以秦始皇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告诫当今统治者且莫暴 殄百姓,否则将落个身死名灭、棺材犹被火烧的下场。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东游,还过彭城(今江苏徐州),斋戒祷祠,欲出周鼎于泗水,使千人浸水找寻,未获。又 据《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游会稽,度浙江,项梁与项籍(羽)俱观,项籍曰:“彼可取而代也。”又据《史记·汉高祖本纪》:汉高祖刘邦做亭长时曾在咸阳 路旁纵观秦始皇帝,喟然叹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引颈,伸长脖子看。此两句意为:秦始皇东游时曾想获得周鼎(喻不可一世),刘邦、项羽都引颈望 他的车驾(意欲取而代之)。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这两句是说:他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确实经过一番艰辛;但不料却落到道旁穷百姓(指刘项)手里(他不过是为他人辛勤)。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黔首,指黎民百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称百姓为“黔首”。函关,指函谷关,故址在今河南灵宝县东北,是秦都咸阳东 面的重要关口。独夫,指暴君秦始皇。这两句说:(焚书坑儒)推行愚民政策,然而民未被愚,自己却成了蠢人;千里函关想防御敌人,却成了囚禁独夫的牢墙。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汉书·刘向传》载:秦始皇葬于骊山,后来有牧童牧羊,羊跑入墓道,牧童执火把寻找,失火烧了棺椁。九泉,地下墓穴。这两句意为:牧童执火入穴,棺椁被烧成灰烬而其尸尚未枯槁(意为其死未久,言其国灭身死之速)。
这首诗与杜牧著名的《阿房宫赋》系同一主旨:意在抨击暴政。首联写其统一天下后的骄横,同时点出觊觎其皇位的“祸根”;颔联讽嘲其白白“辛勤”一世,竹 篮打水一场空的愚蠢;颈联进一步嘲笑他意欲愚人而己“益愚”:自作囚牢,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尾联更为快意地发出一声冷笑:楚人一炬,焚其阿房;牧童一 火,烧其棺椁。身后一切尽化成灰而尸犹未枯,国,亡之何速;身,焚之何急!据史载:秦始皇陵曾征发七十万人修治,后皆坑之。其周长五里,高五十丈,顶刻日 月星辰,地布江河大海,以水银为水。墓中“珍藏之宝、机械之变、棺椁之丽、宫馆之盛,不可胜数”。然而牧童一火,尽为灰烬,亦堪为天下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