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月·初闻征雁已无蝉》翻译赏析

  《霜月·初闻征雁已无蝉》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商隐。古诗全文如下: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前言】

  《霜月》是李商隐一首七言绝句,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想像为主,诗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事本平常,景色也不过是月白霜清。夜寒秋凉。然而诗人将静景活写,栩栩然传达了一种生动而优美的景象。在此诗中颇可看出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注释】

  ①征雁:大雁春到北方,秋到南方,不惧远行,故称征雁。此处指南飞的雁。

  ②无蝉:雁南飞时。已听不见蝉鸣。

  ③楼南:一作“楼台”。

  ④水接天:水天一色,不是实写水。是形容月、霜和夜空如水一样明亮。

  ⑤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淮南子·天文训》,青女乃出,以降霜雪”。

  ⑥素娥:即嫦娥。

  ⑦斗:比赛的意思。

  ⑧婵娟:美好,古代多用来形容女子,也指月亮。

  【翻译】

  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妍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鉴赏】

  此诗作年无考。冯《注》以为艳情诗。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颇可说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秋天,草木摇落而变衰,眼里看到的一切,都是萎约枯黄,黯然无色;可是清宵的月影霜痕,却显得分外光明皎洁。这秋夜自然景色之美意味着什么呢?“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尽管“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是冰肌玉骨的绝代佳人,愈是在宵寒露冷之中,愈是见出雾鬓风鬟之美。她们的绰约仙姿之所以不同于庸脂俗粉,正因为她们具有耐寒的特性,经得起寒冷的考验啊!

  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衣;青女、素娥在诗里是作为霜和月的象征的。这样,诗人所描绘的就不仅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而是勾摄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交辉的夜景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的现实环境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是他性格中高标绝俗、耿介不随的一面的自然流露。当然不能肯定这耐寒的素娥、青女,就是诗人隐以自喻;或者说,它另有所实指。诗中寓情寄兴,是不会如此狭隘的。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26994.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雁门太守行的翻译赏析

      《雁门太守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贺。古诗词全文如下: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

    古诗文 2022年11月6日
    33
  • 《新唐书》文言文阅读

    《新唐书》文言文阅读   王叔玠为人雅正,交不苟合。太宗召其为谏议大夫。帝尝曰: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 叔玠进曰: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35
  • 北来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北来人》作者为宋朝诗人刘克庄。其古诗全文如下:   试说东都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   【…

    古诗文 2022年11月10日
    60
  • 《史记·老子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

    古诗文 2022年7月24日
    141
  • 中学生文言文自荐上武大

    中学生文言文自荐上武大   央广网北京8月14日消息(记者吴喆华)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古人风雅,常常将诗作为自荐信。一些文人墨客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时常会向达官贵人呈献自己…

    古诗文 2022年11月19日
    55
  • 《目不见睫》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目不见睫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 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

    古诗文 2022年11月16日
    31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