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庐山五老峰翻译赏析

  《登庐山五老峰》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前言】

  《登庐山五老峰》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了庐山五老峰的峭拔秀丽,既反映了诗人对五老峰风光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的出世思想。全诗写法多变,不乏想象和夸张的趣味,把连峰际天的五老峰,形容为“青天削出金芙蓉”,形象生动,别具一格。

  【注释】

  ⑴登庐山五老峰:诗题“登”一作“望”。五老峰:庐山东南部相连的五座山峰,形状如五位老人并肩而立,山势险峻,是庐山胜景之一。李白曾在此地筑舍读书。

  ⑵芙蓉:莲花。《李太白诗醇》王云:“芙蓉,莲花也。山峰秀丽可以比之。其色黄,故曰金芙蓉也。”

  ⑶九江:长江自江西九江而分九派,故称。九江在庐山北面。揽结:采集、收取。

  ⑷巢云松:隐居。《方舆胜览》卷十七引《图经》:“李白性喜名山,飘然有物外志。以庐阜水石佳处,遂往游焉。卜筑五老峰下。

  【翻译】

  五老峰坐落于庐山的东南,耸立如青天削出,就像一朵盛开的金色莲花。登上峰顶可以揽取九江的秀丽景色,我将在这里巢居于云松。

  【赏析】

  李白的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水》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登庐山五老峰》也是一首吟咏庐山美景的佳作,描写庐山的另一个风景点——五老峰。

  首句就是“庐山东南五老峰”,开门见山,紧扣诗题,交待了五老峰的地理位置,点明是在庐山的东南面。然而,第二句就出奇了。人们都说五老峰形似五老人,而在李白的眼里,阳光照射下的五老峰,金碧辉煌,就如同盛开着的金色芙蓉花一般。而这种山势形状,原本是天工造化,自然形成的,但李白却偏偏说它是由青山削成的。这一“削”字下得极妙,它不仅相当生动地刻画出了五老峰的险峻陡直,同时也表明诗人是由下往上仰视五老峰的。

  庐山南邻九江,如登上庐山小天池等景点向南远眺,就可望见九江、长江一带的秀丽景色。而五老峰本身就在庐山的东南面,靠得更近,也就更容易看清楚。原本是九江风光全在山下,尽收眼底之意,却被诗人说成“可揽结”,似乎可以随手采取到一样。所以这“揽结”二字又显得出奇了。倘若五老峰离九江不近,被其它山峰所挡,如果它不陡直,而是平坡斜面,也就无所谓“揽结”了。因此,首句所交待的“东南”方向和地理位置,次句以“削”摹写五老峰的陡直山势,是为伏笔一样,与此句的“揽结”完全照应了起来。

  五老峰地处庐山的东南面,风光优美,山势又如此险峻,九江的秀丽风光又可尽收眼底,山上又有着白云青松,这一切都触动了诗人的出世思想,使他不忍离去,故而说:“吾将此地巢云松。”后来,李白果然在五老峰的青松白云之中隐居了一段时间。这首诗既反映了诗人对五老峰风光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的出世思想。而这出世的思想则全是由末句告诉读者的,前面的三句全成了一种铺写。如果说次句是诗人由下往上仰视,那么第三句则是由上往下俯视,这一上一下,一仰一俯,正是写法上的变换,从而将五老峰的山色特点也都写活了。其中“削”、“揽结”等字词的运用,不乏想象和夸张的趣味,体现了李白诗歌一贯所具的风格。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27271.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陈尧佐《踏莎行·二社良辰》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踏莎行·二社良辰 北宋 陈尧佐 二社良辰,千秋庭院。翩翩又见新来燕。凤凰巢稳许为邻,潇湘烟暝来何晚。 乱入红楼,低飞绿岸。画梁时拂歌尘散。为谁归去为谁来,主人恩重珠帘…

    古诗文 2022年11月19日
    52
  • 描写月的经典古诗句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

    古诗文 2022年11月6日
    41
  • 有关于描写水的古诗

      1.《忆江南》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2.《小池》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

    古诗文 2022年11月6日
    38
  • 人间词话七则

    朝代:清代 作者:王国维 原文: 感谢您的评分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古诗文 2020年3月19日
    677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为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节。当时苏轼41岁,为密州…

    古诗文 2022年5月20日
    125
  • 2016中考文言文《隆中对》阅读答案及翻译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

    古诗文 2022年11月25日
    34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