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点绛唇台上披襟》翻译赏析

  《点绛唇·台上披襟》作者为宋朝诗人周邦彦。其古诗全文如下:

  台上披襟,快风一瞬收残雨。柳丝轻举。蛛网黏飞絮。

  极目平芜,应是春归处。愁凝贮。楚歌声苦。村落黄昏鼓。

  【赏析】

  此词和《少年游》当系同时。清真从庐州教授转荆州,次年三十五岁。《少年游》词云:“南都石黛扫晴山,衣薄耐朝寒。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而今丽日明如洗,南陌煖雕鞍。旧赏园林,喜无风雨,春鸟报平安”。龙沐勋《清真词叙论》称他“教授庐州,旋复流转荆州,佗傺无聊,稍捐绮思,词境亦渐由软媚而入于凄惋。例如《少年游》(荆州作)……看似清丽,而弦外多凄抑之音。”这里,实际上是清真词风在到荆州之后有了改变,从绮艳变为清丽。这首词表现得更为突出。词一起即有人物出现,“台上披襟”,当系作者自已。这时是“快风一瞬收残雨”,眼前风光就是如此。风而言“快”,雨而称“残”,一眨眼间换了景象,是快镜头。

  但是这一刹那间过后,触目是“柳丝轻举”,这是一般春景写法,而“蛛网黏飞絮”,则细致入微。春天晴空中常有游丝飘浮,柳絮则似飞舞雪花,这两件景物都是捉摸不定的,同样飘荡的,而 “蛛网黏飞絮”,两个飘荡的东西联系在一起了。非细心人观察不到,非有心人不能知其别有怀抱。周邦彦曾叹息“荆江留滞最久”(《齐天乐》),这当然是借蛛网(也即游丝)、飞絮来隐喻己身之漂泊不定的。上片是起一句写动作,三句写景,景中皆有情。下片首句“极目平芜”,是承上片首句“台上披襟”而来,是纵目遥望,是真景,然后设想着春之归处,则是虚象,一实一虚,兴意无穷。但漂泊之人再也忍受不住了,点出“愁”字,而又呆呆地站着、望着,是“愁凝伫”。词意陡转,而笔力千钧。站着、望着还没有完,又加上听着,从愁到苦,是“楚歌声苦,村落黄昏鼓。”听歌本为作乐,而是闻楚声不乐而苦,是反衬写法。犹未完了,再添上一句“村落黄昏鼓”,这句写景物色声,是单纯写景吗?当然不是。村落本是静境,黄昏点明令人愁苦的时光,一“鼓”字,又是音响动人,当然更延续了“楚歌声苦”。

  这首词,有时明快,有时凝重,而意绪之翻腾,声情之转折,实具有沉郁顿挫之妙,周邦彦的词风当是以在荆州时为转折点的。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27409.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文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39
  • 文言文阅读凌策字子奇宣州泾人的习题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凌策字子奇宣州泾人的习题练习及答案   凌策字子奇,宣州泾人。世给事州县。策幼孤,独厉志好学,宗族初不加礼,因决意渡江,与姚铉同学于庐州。雍熙二年举进士,起家广安军判官。…

    古诗文 2022年11月27日
    37
  • 朱辰应《书关桥老僧事》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书关桥老僧事 朱辰应 里巷之侠,有尺寸之长,则思自表见于世。予读徐丈学观所传关桥老僧事至奇,顾溷迹浮屠以老,何与?予考其行,盖亦失志于时者之所为也。呜呼!有明之季,戎政不修,而御下…

    古诗文 2022年11月25日
    43
  • 鲁人欲徙越

      【文言文】   鲁人身善织履,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曰:”“…

    古诗文 2022年9月3日
    82
  • 范式守信的文言文翻译和出处

    范式守信的文言文翻译和出处   范式守信出自《后汉书》,《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范式守信的文言文翻译和出…

    古诗文 2022年11月30日
    70
  • 水调歌头(寿赵茶马)

    朝代:宋代 作者:佚名 原文: 感谢您的评分 万里碧鸡使,叱驭问邛峡。枪旗有烨,川秦奔走送龙媒。好在灵均初度,唤起长庚佳梦,霜月照金罍。寿似武侯柏,香在草堂梅。舞娉婷,斟凿落,沃崔…

    古诗文 2020年5月31日
    563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