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送朱大入秦》翻译及赏析

  与送朱大入秦

  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前言】

  《送朱大入秦》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写解下千金剑赠朱大,既衬托了朱大的豪侠性格和对朱大的期望,也把自己平生创建功业的壮志豪情寄托其中。首句点出友人所去,暗示朱大豪爽的性情;次句强调宝剑本身的价值以及赠剑的意义;三句写分手脱赠千金宝剑;末句语浅意深,是赠剑时的赠言,表现了双方平素的仗义。感情挚厚,神采激扬,在孟诗中别具一格。

  【注释】

  ⑴朱大:孟浩然的好友。

  ⑵秦:指长安:

  ⑶游人:游子或旅客,此诗指的是朱大。

  ⑷五陵:地点在长安,唐朝的时候是贵族聚居的地方。

  ⑸值千金:形容剑之名贵。值:价值。

  ⑹脱:解下。

  【翻译】

  朱大你要到长安去,我有宝剑可值千金,现在我就把这宝剑解下来送给你,以表示我今生对你的友情。

  【鉴赏】

  首句“游人五陵去”“游人”,强调其浪游者的身份。“五陵”本为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都在长安,诗中用作长安的代称。京华之地,是游侠云集之处。“宝剑值千金”,惜别赠别乃知之所为这句诗本为曹植《名都篇》诗句,这里信手拈来,不仅强调宝剑本身的价值,而且有身无长物的意味。这样的赠品,将是无比珍贵,不可等闲视之。诗中写赠剑,有一个谁赠谁受的问题。从诗题看,本可顺理成章地理解为作者送朱大以剑。而从“宝剑”句紧接“游人”言之,似乎还可理解为朱大临行对作者留赠以剑。在送别时,虽然只能发生其中一种情况;但入诗时,诗人的著意唯在赠剑事本身,似乎已不太注重表明孰失孰得。这反而耐人寻想。

  千金之剑,分手脱赠,大有疏财重义的慷慨之风。不禁令人联想到一个著名的故事,那便是“延陵许剑”。《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受封延陵的吴国公子“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季札挂剑,其节义之心固然可敬,但毕竟已成一种遗憾。“分手脱相赠”,痛快淋漓。最后的“平生一片心”,语浅情深,似是赠剑时的赠言,又似赠剑本身的含义——即不赠言的赠言。只说“一片心”而不说一片什么心,妙在含浑。却更能激发人海阔天空的联想。那或是一片仗义之心,或是一片报国热情。总而言之,它表现了双方平素的仗义相期,令人咀嚼,转觉其味深长。浩然性格中也有豪放的一面。唐人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称他“救患释纷,以立义表”,“交游之中,通脱倾盖,机警无匿”,《新唐书·文艺传》谓其“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那么,这首小诗所表现的慷慨激昂,也就不是偶然的了。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31813.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纳兰性德《山花子》全词翻译赏析

      山花子   纳兰性德 (清代)   小立红桥柳半垂,越罗裙飏缕金衣。采得石榴双叶子,欲贻谁?   便是有情当落日,只应无伴送斜晖。寄语东风休著力,不禁吹。   注释   ①越罗…

    古诗文 2022年11月5日
    91
  • 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翻译赏析

      《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作者为宋朝诗人刘克庄。其古诗全文如下:   北望神州路,试平章、这场公事,怎生分付?记得太行山百万,曾入宗爷驾驭。今把作握蛇骑虎。君去京东豪杰喜,想投戈…

    古诗文 2022年11月7日
    79
  • 《春怀示邻里》翻译赏析

      《春怀示邻里》作者为宋朝诗人陈师道。其古诗全文如下:   断墙著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   剩欲出门追语笑,却嫌归鬓著尘沙。   风翻蛛网开三面,雷动蜂窠趁两衙。   屡失…

    古诗文 2022年11月6日
    87
  • 有关描写雨及雨中美景的古诗句

    描写雨后景色的诗句 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李商隐 《风雨》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李商隐 《端居》 空山新雨后,…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71
  • 陆继辂《掌广西道监察御史管君墓表》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掌广西道监察御史管君墓表 清·陆继辂 君姓管氏,讳世铭,字缄若,所居曰韫山堂,门下士因称韫山先生,故韫山之字特著。曾祖枪,刑部郎中。祖高,雍正间举人,广东盐场大使。父…

    古诗文 2022年11月23日
    76
  • 高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在高三复习迎考中,许多学生不太喜欢或很少“朗读”文言文,所以,绝大数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即对语意及用法所产生的直觉感知还是比较“浅”较“滞”的。在考场上…

    古诗文 2022年11月27日
    80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