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平江百花洲》翻译赏析

  《泊平江百花洲》作者为宋朝诗人、文学家杨万里。其古诗全文如下:

  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得胜游。

  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前言】

  《泊平江百花洲》这首抒写旅途感受的诗,思想深度原很有限,它的特点仍在轻快清新、洒脱自然。不但额、颈两联对仗有如行云流水,一气舒卷,就连尾联的直抒人生感慨也显得轻松自如,毫不凝重。全诗语言平易朴实,语调流畅,读来上口,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注释】

  ①平江百花洲:平江,府名,治所在今江苏苏州,百花洲是当地的一个沙洲

  ②王程:为公事而奔走的旅程

  【翻译】

  江南一带最美的地方是苏州,为王事奔走我却得以纵情遨游。半生中三江五湖都乘船走遍,十年里四次停泊在这百花洲。我跟岸边的杨柳都互相熟识了.眼前的云山执着地把我挽留。不要责怪这孤舟漂泊不定吧。我自己本来就是一只孤舟。

  【赏析】

  开头两句交待自己与苏州的因缘。平平叙事,颇有民歌风味。读来似乎是庆幸自己因王程之便而得游赏吴中佳胜,实际上却是为下文翻出感慨作势。“王程”二字已微露端倪。

  “半世三江五湖掉,十年四泊百花洲”。杨万里于1154(绍兴二十年)中进士,初授赣州司户,继调永州零陵萃,以后历任内外官职,奔走于江湖间,到写这首诗时,已经半世(指一个人的半生)之多;十来年间,因主程所经,曾四次泊舟于百花洲畔。这一联用秀朗工整之笔概括了自己的漂泊羁旅的生活,其中含有身世之感,但调子并不沉重,毋宁说还带有一点悠然自赏的意味。从眼前的胜游回顾半世以来的行踪,从眼前的百花洲联想到所历的三江五湖,时间、空间都延伸扩大了。这一联在对仗上句法上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多用数目字成对,如“半”对“十”“三”对“四”“五”对“百”;二是上下句的句法并不同(下句的“泊”是动词,与上句的“江”为名词不同,五湖棹与百花洲也有所不同,平仄也不调)。这样一种对仗,表现出诗人的巧思,具有一种轻快流利、拗折错落的美感。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颈联承“四泊百花洲”突出自己对这一带风物的熟悉。明明是诗人认得岸旁杨柳、依恋眼底云山,却故意将景物拟人化,从对面写来,说成是岸旁杨柳都认得自己,眼底云山也依依挽留。这样写,既饶情致,又不落套。诗人对此间风物的深情也更进一层地得到表现,运用移情于物的手法,诗人将主观的情感移到事物上,反过来有用被感染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我合一,浑然一体。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尾联承“半世三江五湖棹”从眼前泊岸的孤舟兴感,说别再埋怨孤舟漂泊不定,将自己载往三江五湖,要知道,自己原就是一只不系的孤舟。上句先放开一步,下句却透过一层,揭示了事情的底蕴。这个结尾,将“四泊百花洲”所引起的感触与联想凝聚到一点上:身如孤舟,漂泊无定,从而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31904.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译文我俩曾一同客居在江汉,每次相逢一定要喝酒畅谈,直到酣醉方才回还。自从离别后,你…

    古诗文 2022年5月23日
    149
  • “三春种树梅兼李,十月看书雪替萤。”的意思及句析

    “三春种树梅兼李,十月看书雪替萤。”这两句逸句似写悠闲,实写勤奋。三春时节,栽种梅花和李树美化环境,使之幽雅;冬季以忙替闲,以雪代灯,刻苦读书。幽居乡野,耕…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75
  • “莫向人间逞颜色,不知还解济贫无。”的意思及全诗鉴赏

    “莫向人间逞颜色,不知还解济贫无。”这两句是说,金钱花啊,你不要在人前卖弄、逞能说你像金钱,真把你拿出周济穷人,你可是一点用也没有的。这是在讽刺那些名不副实…

    古诗文 2022年11月22日
    65
  • 描写秋天丰收的诗词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酣:尽情饮酒。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八月秋高风怒号,…

    古诗文 2022年11月5日
    63
  • 京兆府栽莲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感谢您的评分 污沟贮浊水,水上叶田田。我来一长叹,知是东溪莲。下有青污泥,馨香无复全。上有红尘扑,颜色不得鲜。物性犹如此,人事亦宜然。托根非其所,…

    古诗文 2020年3月1日
    688
  •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的诗意:燕昭王早已死去,他的坟墓已生满了荒草,没有人再洒扫黄金台了?慨叹昭王已死,没有人再洒扫黄金台,实际上是表明他对唐…

    古诗文 2022年11月19日
    79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