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原文赏析及译文

  六 国 论

  苏辙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3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韩、魏塞秦之冲()

  (2)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3)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4)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32.对下面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A. 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B. 让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协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C. 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再让韩、魏用阴谋手段协助解决四国的急难。

  D. 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四国有了急难,就让韩、魏背地里帮助解决。

  33.文中举范雎收韩、商鞅收魏的例子用意是什么?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A.为说明昭王出兵攻齐的做法不妥。

  B.为证明范雎、商鞅有远见卓识。

  C.为说明韩、魏战略地位重要,为天下所重。

  D.为证明秦之所忌非韩即魏。

  34.对本文和苏洵的《六国论》的内容和写法所作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都把六国分为两类国家,并称赞其中的一类,抨击其中的另一类。

  B.都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但一文认为弊在赂秦,一文认为未厚韩亲魏以摈秦。

  C.都从六国灭亡立论,都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D.都是在宋王朝面临北方和西夏威胁的形势下发表议论的,都要求积极抗敌。

  35.翻译下列语句(2分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参考答案

  31.(1)阻碍 (2)挺身而出 (3)看重(4)抵御

  32 提示:本句中的“委”是“受委托而与秦作战”;“休息”即休养生息;“阴”是指暗地里。 选B

  33. 提示:这两个例子是对上文一个观点的论证,这个观点即前面一句“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所以作者的用意应该是论证“天下所重者”。 选C

  34. 提示:本题考查对文章文意和写法的整体把握,而且是对两篇文章的对比分析,有一定的难度。两篇文章都对六国作了分类,但并没有赞扬一类,抨击另一类。作者只是对各自的弊端作了分析,任何一类都没有正确的做法,因而也不可能得到作者的赞扬。 选A

  35. 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

  二:

  1.下列加点词的正确义项依次是

  ①窃怪天下之诸侯 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③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④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A.私下 责备 排斥 困乏 B.私下 责怪 排斥 困窘

  C.偷偷的 过失 排除 困惑 D.谦词不译 责怪 摈弃 困乏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A.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B.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自安之计

  C.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D.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3.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是

  A.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韩、魏亲魏以摈奉”

  B.苏辙所说的“天下之势”是“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C.苏辙认为六国的“自安之计”是“厚韩亲魏以摈秦”。

  D.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与现代汉语。

  (1)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2)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

  参考答案

  1.B

  2.C

  3.A(其原因是不知“厚韩亲魏以摈秦”,而“贫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贩约,以自相屠灭”。

  4.(1)(秦人)越过韩国魏国进攻别国的团都,燕固、赵固往前面抵抗,韩国、魏国在后面追击,这是危险的方法。

  (2)韩、魏是其它诸侯国的屏障,使得秦国能够在它们中间进出,这哪里楚懂得天下的形势呢?

  参考译文:

  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民众,全力向西攻打肴山西面方圆千里的秦国,最后竟然不能免于灭亡。我常常对这个问题深思远虑,认为一定有可以使他们保全自己的策略。因此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那班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箍的限光太短浅了,而目不能明察天下的形势啊!

  秦国对燕、赵两国用兵,对它既是危险的事。越过韩国魏国进攻别国的国都,燕国、赵国在前面抵抗,韩国、魏国在后面追击,这是危险的方法。然而秦国进攻燕国、赵国时,不曾担心韩、魏会从后面袭击,这是因为韩、魏都已归附了秦国的缘故。韩、魏是其它诸侯固的屏障,却使得秦国能够在它们中间进出,这哪里(难道)是懂得(明了)天下的形势呢?放弃小小的韩、魏,让它们去抵挡如狼似虎的秦国,它们怎能不屈服并投入秦国的怀抱呢 ,韩、魏两国既已屈服而归附了秦国,然后秦国的军队就能够无所阻挡地向东方各诸侯国用兵,从而使各国遍受它的祸害了。

  韩国和魏国不能独自抵挡秦国,然而天下的诸侯却又要凭借韩、魏来掩护自己不受西方的侵略,因此,不如加强和韩、魏的团结,从而抵制秦国。秦国军队不敢越过韩。魏来觊觎齐、楚、燕、赵四国,那末,齐、楚、燕、赵四国就能凭借这种形势使自己得以保全了。由四个没有战争的国家,来支持面对强敌的韩、魏,使韩、魏没有东顾之忧,而为天下的诸侯挺身而出,抵御秦兵。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另外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且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象这样就可以用来应付一切,那个秦国还能做什么呢?不知道出此策略,却贪图边界上的微小利益,背弃、破坏盟约,以至于自相残杀。秦国的大军尚未出动,而天下的诸侯已经把自己搞得困顿不堪了。致使秦人得以钻他们的空子,攻取他们的国家,能不令人悲痛吗?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35809.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文言文中故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故字的用法   拼音:gù   部首:攵部   首笔画:4   总笔画:9   笔顺:横竖竖折横撇横撇捺   【详细释义】   gù   ①<名>事故;变故。《…

    古诗文 2022年11月19日
    77
  • 高中语文《郑袤传》原文及译文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寓于北地而卒。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后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

    古诗文 2022年11月7日
    53
  • 《王子猷居山阴》中考文言文阅读答案分析

    《王子猷居山阴》中考文言文阅读答案分析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

    古诗文 2022年11月26日
    112
  • 《唐太宗论弓矢》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唐太宗论弓矢 原文 上①谓②太子少师③萧瑀曰:“朕④少好⑤弓矢⑥,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⑦,乃曰‘皆⑧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l…

    古诗文 2022年11月23日
    50
  • 古诗文名句名篇之高考真题及答案

    古诗文名句 高考真题再现 1.(2016•课标Ⅰ,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

    古诗文 2022年11月25日
    62
  • 《与毛令方尉游西菩寺二首》

    苏 轼 推挤不去已三年, 鱼鸟依然笑我顽。 人未放归江北路, 天教看尽浙西山。 尚书清节衣冠后, 处士风流水石间。 一笑相逢那易得, 数诗狂语不须删。 路转山腰足未移, 水清石瘦便…

    古诗文 2022年9月11日
    48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