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诫字原文及译文赏析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14.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德行宽裕 宽裕:宽大,宽容。

  B.守之以恭者,荣 荣:荣华显贵。

  C.聪明睿智 聪明:聪慧,明智。

  D.守之以愚者愚:愚拙,不巧伪。

  15.下面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无以鲁国骄士以:因为。

  B.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之:的。

  C.混沌待之甚善之:他们,指倏与忽。

  D.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与:与其。

  16.下面的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沐三握发译文:一次沐浴,要三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

  B.一饭三吐哺译文:吃一顿饭,要三次停下来,接待宾客。

  C.博闻强记译文: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D.可不慎欤译文:可不可以慎重呢?

  17.下列对这篇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句“成王封伯禽于鲁”说明周公诫子的地点,突现诫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B.“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是周公诫子的第一句话,也是他诫子部分的总起,或曰是中心句。

  C.文章末句“可不慎欤”呼应首句,加强肯定的语气,起到总结问题的作用,突出了中心句。

  D.这篇文章言简意赅,说理逐层深入,给人不可置疑的感觉,读来使人心悦诚服。

  参考答案

  14.(3分)C

  15.(3分)B

  16.(3分)D

  17.(3分)A

  参考译文

  周成王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助天子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可是,我还(常常)洗一次头发,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还惟恐(因怠慢)失去人才。我听说,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用节俭来保有广大的土地,必定会有安定;用卑谦来保有显赫的官职,这就是高贵;用警备之心来保有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就意味着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用浅陋来保有渊博,也是一种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贵为君王,之所以拥有天下,是因为遵从了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你)能不谦虚谨慎吗?”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40605.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萧诚自务札翰的语文文言文阅读的练习题及答案

    萧诚自务札翰的语文文言文阅读的练习题及答案   萧诚自务札翰①,李邕②恒自言别③书,二人俱在南中。萧有所书,将谓称意,以呈邕,邕辄不许④。萧疾其掩己,遂假作古帖数幅,朝夕把玩,令其…

    古诗文 2022年11月27日
    102
  • 于园文言文字词翻译

    于园文言文字词翻译   文言文是我们中国的特色传统文化,传承至今也已经由来数千年的历史,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瑰宝。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于园文言文字词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

    古诗文 2022年12月3日
    36
  • 望天门山的原文及翻译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翻译: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

    古诗文 2022年11月5日
    36
  • 望江南·咏弦月

    朝代:清代 作者:纳兰性德 原文: 感谢您的评分 初八月,半镜上青霄。斜倚画阑娇不语,暗移梅影过红桥,裙带北风飘。

    古诗文 2020年3月11日
    595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翻译赏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等有一天我要攀上泰山顶峰,看脚下的群山是那样的低矮和渺小。  &nbsp…

    古诗文 2022年11月18日
    34
  • 文言文师说的译文

    文言文师说的译文   高一文言文翻译分享《师说》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

    古诗文 2022年11月26日
    39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