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歌行古诗翻译及赏析

  《放歌行·当年不嫁惜娉婷》作者为宋朝诗人陈师道。其古诗全文如下:

  当年不嫁惜娉婷,抹白施朱作后生。

  说与旁人须早计,随宜梳洗莫倾城。

  【前言】

  《放歌行二首其二》是宋代诗人陈师道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借宫女失意,抒发志士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第一首诗写一个绝色女子住在深巷里,白白耽误了青春年华,即使如此不幸也不愿轻易地向别人献殷勤,表现了诗人耿介孤高的气质。第二首诗也是以失意美女比喻作者自己的不幸身世,但含意与上一首略有差异,写美女感叹错过年华,以此抒发诗人牢落不偶、怀才不遇的愤懑。组诗诗意委婉曲折,在宫女的幽怨低徊中,仍见其刚贞矜重的悱恻之情。

  【注释】

  ⑹娉婷:这里是容貌年华之意。

  ⑺抹白施朱:指打扮,涂脂抹粉。作:强作。后生:年轻,指年轻女子。

  ⑻早计:早作盘算。

  ⑼随宜:跟随时宜。倾城:形容女子绝色。晋陶潜《闲情赋》:“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

  【翻译】

  想当年不肯嫁人是因为自惜容貌,不甘轻易辜负此生,如今朱颜不在,只好学那些年轻女孩梳妆抹粉。劝人要珍惜春光,早作计划,少女更应随着时宜妆扮,不能自恃美貌而坐失良机。

  【赏析】

  第二首托宫女之不遇,表达美人迟暮之感;宫女以自身的遭遇,现身说法,启迪他人,不要自恃倾城的容貌,而要及早为自己作计,那怕是“随宜梳洗”,也要早求归宿,以免蹉跎青春。

  开头两句:“当年不嫁惜娉婷,抹白施朱作后生。”表明她当年不肯轻易嫁人,是因为“自惜娉婷”,不甘轻易辜负此生。但到了后来,感到芳华渐逝,就只好“抹白施朱”,学作后生模样,却是已经耽误了最美好的岁月。人生的春天是值得珍惜的,然而知己难寻,过于矜持,就会陷于苦恼之境。后两句:“说与旁人须早计,随宜梳洗莫倾城。”既是悲辛的话语,又是过来人痛苦的经验。“说与”一句,正是她痛惜自己没有及早作计,因而劝告旁人,要珍惜自己的春光,早为之计。显示了“劝君借取少年时”的意旨。“随宜”一句,更表明年轻女子应当随着时宜妆扮自己,千万不要自恃有倾城的美貌而坐失时机。

  这首诗感叹人们往往以才华自矜,以致遭遇坎坷,反而知音难逢,不如一个普通的人士,就好像具有倾城容貌的宫女,在失去自己的青春以后,只好施朱敷粉,装作少年,纵有姿容,也不如随宜适俗的女子。从而劝诫人们,切莫自恃才华,要随宜一些,早为自己作计,否则,就像误入深宫的淑女一样,自负倾城,一旦不被眷顾,则无法安排此身,徒然有永闭冷宫的哀痛。

  就诗的实质而论,两诗的意旨都在于抒发“国士佳人,一般难遇”的悲愤,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这种弦外之音。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44791.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七日夜女歌·其二

    朝代: 作者:佚名 原文: 感谢您的评分 长河起秋云,汉渚风凉发。含欣出霄路,可笑向明月。

    古诗文 2020年3月4日
    637
  • 欧阳修《欧阳公事迹》

    原文 欧阳公(2)四岁而孤(3),家贫无资(4)。太夫人(5)以荻(6)画地,教以(7)书(8)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9)里士人家(10)借而读之…

    古诗文 2022年5月15日
    154
  • “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储光羲《钓鱼湾》全诗翻译赏析

    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译文]  俯首碧潭,水清见底,因而怀疑水浅会没有鱼来上钩;蓦然见到荷叶摇晃,才得知水中的鱼受惊游散了。 [出自]  储光羲&nbsp…

    古诗文 2022年11月18日
    51
  • “左雄字伯豪,南阳涅阳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左雄字伯豪,南阳涅阳人也。安帝时,举孝廉,稍迁冀州刺史。州部多豪族,好请托,雄常闭门不与交通。奏案贪猾二千石,无所回忌。 永建初,公车征拜议郎。时,顺帝新立,大臣懈怠,朝多阙政,雄…

    古诗文 2022年11月24日
    55
  • 高中语文文言文备考指导

    高中语文文言文备考指导   语文备考指导:提升“听说”能力是金钥匙   格致高级张高炜   亲爱的同学:   你好!我十分理解你想取得佳绩的心情和想法,然而,恕我直言,在平时的中,…

    古诗文 2022年11月20日
    38
  • 顾德润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述怀翻译赏析范文

      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述怀   顾德润   蛛丝满甑尘生釜,浩然气尚吞吴。并州每恨无亲故。三匝乌,千里驹,中原鹿。走遍长途,反下乔木。若立朝班,乘骢马,驾高车。常怀卞玉,敢引辛…

    古诗文 2022年11月5日
    43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