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课后练习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

  2.《天净沙·秋思》作者______,是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_”。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___”。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6.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1.小令 曲牌名 题目

  2.马致远 元 戏曲 散曲 关汉卿 王实甫 白朴 秋思之祖

  3.枯藤 老树 西风 昏鸦 古道 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

  4.a

  5.b

  6.d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47818.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郑板桥知潍县文言文阅读理解

    郑板桥知潍县文言文阅读理解   郑板桥,乾隆间知①山东潍县。值岁连歉,板桥乃大兴工役,招远近饥民,修城凿池,以工代赈,复劝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饲之。尽封积粟之家,责其平粜②,有讼…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44
  • 歌颂抗击疫情的诗歌

    歌颂抗击疫情的诗歌1   抗击新肺炎,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活跃着一群身影   他们的动词,是爱   他们的行为是爱国   他们听从了祖国的召唤   祖国一声呼唤   他们就放下…

    古诗文 2022年11月4日
    37
  • “经雨不随山鸟散,倚风疑共路人言。”的意思及全诗鉴赏

    “经雨不随山鸟散,倚风疑共路人言。”这两句是说,梅花能经得起风吹雨打,它不像山鸟那样,遭到雨淋就纷纷飞散;在寒风劲吹下,它好像在和游人谈心呢!以拟人化手法,…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59
  • 英英学古诗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英学古诗的教学设计,…

    古诗文 2022年11月4日
    43
  •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

    朝代: 作者:元好问 原文: 感谢您的评分 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

    古诗文 2020年3月7日
    588
  • 望蓟门全诗、意思及赏析_唐代祖咏

    《望蓟门》由唐代祖咏所创作。以下是望蓟门全诗拼音版、意思及赏析,欢迎阅读。 望蓟门全诗原文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笳鼓 一作:箫鼓)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

    古诗文 2022年9月3日
    82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