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地的声音》赏析

  《大地的声音》以作者在秋夜里听到蟋蟀的鸣叫声为题材,采用以情带叙的手法,尺水兴波,情愫表达一波三折。

  作者对传统的秋虫鸣叫赋予新意。中国诗歌有个传统的主题是“悲秋”,秋天的绝大部分物象都被写作者赋予悲愁的寓意和象征。如白居易的《秋虫》:“切切暗窗下,喓喓深草里。秋天思妇心,雨夜愁人耳。”思妇本来在秋天已经倍觉哀愁,更加上秋虫在雨夜的鸣叫,更强化了思妇的悲愁情愫,更觉长夜漫漫,孤寂难忍。另如开启一代文风的欧阳修,面对秋虫的鸣叫也产生共同的哀叹:“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这正如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中所说的“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

  而作者面对秋虫的鸣叫,也有“我总是在它们的声息中,闻见了那么一点淡淡的哀戚和愁绪”的怅惘情感的表达,但这根本不是作者的本意所在,作者的本意在于对秋虫鸣叫的讴歌和赞美,比如写道,“虫子们的精神世界,真是海阔天空”,“歌者的一生,哪怕繁华落尽,却仍然余音不绝”。这样写,是为了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份情愫。作者采用尺水兴波的手法,让文章情感表达波澜起伏,极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作者对传统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赋予了新意。人无论是在最初的敬畏自然时代、还是达尔文主义般的肆意掠夺自然时代,甚至是今天提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代,都深刻地明白“自然永恒,人生短暂”这个道理。这种觉醒常常让人产生还未建功立业而韶华已逝、壮志难酬的无奈情怀。这样的感慨,在唐朝诗歌先行者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中有,在达观者苏轼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中也有。在其他古人的诗歌文章里也屡屡出现。这样一种“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感慨,几乎成为中国古人的共同哀愁和集体挽歌。

  在文章中,作者也谈到了生命短暂与永恒的问题,无论鸣虫的声音多么动听,它们的生命都是短暂的,“仅止于夏秋两季”,“生命究竟是短暂的”。可作者与古人的不同就在于,对于生命的短暂,作者产生的不是叹息和悲愁,而是为生命之花曾经尽情地绽放过而感到无怨无悔。这种激昂情绪一扫古人的颓废,对生命进行了全新的阐释。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48774.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江城子 倪瓒

            满城风雨近重阳,湿秋光,暗横塘。萧瑟汀蒲,岸柳送凄凉。亲旧登高前日梦,松菊径,也应荒…

    古诗文 2022年9月11日
    88
  • 苏代自齐使人谓燕昭王原文及翻译

      燕二·苏代自齐使人谓燕昭王   作者:刘向   苏代自齐使人谓燕昭王曰:“臣闻离齐、赵,齐、赵已孤矣,王何不出兵以攻齐?臣请王弱之。”燕乃伐齐攻晋。   令人谓闵王曰:“燕之攻…

    古诗文 2022年11月11日
    75
  • 牛仙客文言文翻译

    牛仙客文言文翻译   导语:牛仙客早年曾为县中小吏,后为陇右营田使佐吏,历任洮州司马、河西节度判官,成为河西节度使萧嵩的心腹。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的牛仙客文言文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古诗文 2022年12月3日
    73
  • “张弘范,字仲畴,善马槊,颇能为歌诗”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张弘范,字仲畴,善马槊,颇能为歌诗。年二十时,兄顺天路总管弘略上计寿阳行都,留弘范摄府事,吏民服其明决。蒙古军所过肆暴,弘范杖遣之,入其境无敢犯者。  &nbs…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55
  • 写湖北武当山的诗词大全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是我国道教名山,位于湖北省均县境内,方圆400公里,中有72峰、24涧、11洞、3潭、9泉、10池等风景胜迹,高险幽深,气势磅礴,被誉为“亘古无双胜…

    古诗文 2022年9月10日
    128
  • 陈涉世家文言文知识点

    陈涉世家文言文知识点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阳夏jiǎ辍chuò耕怅chàng恨zhé戍   度duó已失期以数shuò谏故陈胜王wàng   罾zēn…

    古诗文 2022年11月19日
    74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