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掩耳盗铃》翻译及道理分析

文言文《掩耳盗铃》翻译及道理分析 
掩耳盗铃:原为盗钟掩耳,为一中国成语,偷钟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出自《吕氏春秋·自知》里的一则寓言故事,原文为盗钟,后来钟演变成为铃,掩耳盗钟反而不常用了。近义词:自欺欺人、弄巧成拙。

原文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10)钟②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③;以锤④毁之,钟况然⑤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⑥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7)矣!   

 

    ——选自《吕氏春秋·自知》

注释
  (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2)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3)则:但是

  (4)负:用背驮东西。

  (5)锤(chuí):槌子或棒子。

  (6)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7)遽(jù):立刻。

  (8)悖(bèi):荒谬。 (8)恶(e):害怕。

译文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寓意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65759.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晋书·何攀传》原文及译文

      攀,字惠兴,蜀郡郫人也。仕州为主簿。刺史皇甫晏为牙门张弘所害,诬以大逆。时攀适丁母丧,遂诣梁州拜表,证晏不反。故晏冤理得申。王濬为益州,辟为别驾。濬谋伐吴,遣攀奉表诣台,口陈事…

    古诗文 2022年11月8日
    36
  • “向杲字初旦,太原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向杲字初旦,太原人,与庶兄晟友于①最敦。晟狎波斯②,有割臂之盟③,其母取直奢,晟竭资聘波斯以归。庄闻,怒夺所好,途中偶逢,大加诟骂;晟不服,遂嗾从人折棰④笞之,垂毙乃去。杲闻奔视,…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57
  • 韩愈《马说》《韩非子·说林上》阅读答案及翻译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古诗文 2022年11月16日
    47
  • 【中吕】阳春曲(月儿初上鹅黄柳)

             周德清       &…

    古诗文 2022年9月11日
    75
  • 高中文言文《病梅馆记》知识点归纳

    高中文言文《病梅馆记》知识点归纳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告诉,上告)   2、明: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公开)   3、欹:以欹(…

    古诗文 2022年11月17日
    61
  • 文言文阅读练习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练习附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孔子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   大公任往吊之,曰:子几死乎?曰:然。   子恶死乎?曰:然。   任曰:予尝言不…

    古诗文 2022年11月27日
    52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