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五章译文及注释

文言文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五章译文及注释

  作者:李耳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注释

  1、毒虫:指蛇、蝎、蜂之类的有毒虫子。

  2、螫:毒虫子用毒刺咬人。

  3、据:兽类用爪、足年攫取物品。

  4、攫鸟:用脚爪抓取食物的鸟,例如鹰隼一类的鸟。

  5、搏:鹰隼用爪击物。

  6、朘作:婴孩的生殖器勃起。朘,男孩的生殖器。

  7、嗄:噪音嘶哑。

  8、知和曰常:常指事物运作的规律。和,指阴阳二气合和的状态。

  9、益生:纵欲贪生。

  10、祥:这里指妖祥、不祥的意思。

  11、强:逞强、强暴。

  12、壮:强壮。

  翻译

  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毒虫不螫他,猛兽不伤害他,凶恶的鸟不搏击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头却握得很牢固。他虽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却勃然举起,这是因为精气充沛的缘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因为和气纯厚的缘故。认识淳和的道理叫做“常”,知道“常”的叫做“明”。贪生纵欲就会遭殃,欲念主使精气就叫做逞强。事物过于壮盛了就会变衰老,这就叫不合于“道”,不遵守常道就会很快地死亡。

  评析

  在本章里,老子用夸张的手法这样写道:把“德”蕴含在自己的身心里,而且积蓄得十分深厚,就像无知无欲的赤子,毒虫、猛兽、恶禽都不会去伤害他,同时他也不会去伤害禽兽虫豸,所以不会招引兽禽的伤害。他形象地说婴儿的生殖器勃起和大声哭喊,这是他精力旺盛和保持平和之气的缘故。他讲赤子的特点是柔弱不争和精力未散,其核心还是“和”。车载说,老子书谈到“和”字,有三处应予重视,一为“和其光”,一为“冲气以为和”,一为“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它以“和光”与“冲气”与“婴儿”来说明“和”,都是在谈统一,都是在谈“混成”的状态。“和光”就“复归其明”说,当光射到了物件的时候,有射到的一面与射不到的另一面,“和其光”是把两者统一起来,回复到“明”的“混成”的状态。“冲气”是万物的.开端,万物含有负阴、抱阳的两方面,两者经常是统一的,表现出用之不盈无所不入的作用。婴儿是人的开端,少年、壮年、老年都以之为起点,但婴儿浑沌无知,与天地之和合而为一。“和”所表示的统一,包含着对立在内,是有永恒性的,所以说“知和曰常”。(《论老子》,第69页)老子承认“万物并作”的世界的多样性和普遍存在的矛盾,对社会上存在的占有、掠夺、欺诈、征战的状况极为悲愤,把统一看成他所要追求、所要恢复的事物的常态。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67183.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越调】小桃红_临川八景东

    朝代:元代 作者:佚名 原文: 感谢您的评分 临川八景 东城早春 暮云楼阁画桥东,渐觉花心动。兰麝香中看鸾凤,笑融融,半醒不醉相陪奉。佳宾兴浓,主人情重,合和小桃红。 西园秋暮 玉…

    古诗文 2020年3月26日
    736
  • 《出塞》原文及赏析

      出塞   作者:王昌龄 年代:唐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赏析:   这是一首着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

    古诗文 2022年11月8日
    52
  • 背水一战文言文翻译

    背水一战文言文翻译   背水一战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bèi shuǐ yī zhàn,意思是背后临近河水摆阵;或布下的阵势。后来指处于绝境之中,为求出路而决一死战。下面是背水一战…

    古诗文 2022年12月1日
    59
  • 裴通《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 [唐]裴  通 越中山水奇丽者,剡为之最;剡中山水奇丽者,金庭洞天为之最。其洞在县之东南。循山趾而右去,凡七十里,得小香炉峰,其峰即洞天…

    古诗文 2022年11月24日
    78
  • 关于寒露节气诗词精选

    何似屏星南极里,清如寒露在冰壶。整理了35句寒露节气诗句,大家一起看看吧! 1、柳底繁阴月易藏,无端寒露泣寒螀。 2、寒露时节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 3、素秋寒露重,芳事…

    古诗文 2023年2月18日
    37
  • 绮罗香 张翥

             雨后舟次洹上      &nbs…

    古诗文 2022年9月11日
    66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